报业新媒体质量问题及其改进策略
作者 韩小芳
发表于 2025年8月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以其即时性、互动性和广泛覆盖性等特点成为当今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报纸作为传统媒体,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公信力,在受众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在网络浪潮的冲击下,其原有的传播格局正面临严峻挑战。为应对这一趋势,报业纷纷布局新媒体领域,开设多种新媒体平台或账号。然而,在报业尝试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技术深度融合的同时,也暴露出信息内容质量有瑕疵、用户使用体验不佳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削弱了公众对报业的信任度,也对行业的健康生态构成了潜在威胁。因此,如何在提升传播效能的同时确保高质量的信息内容和良好的用户体验,成为报业新媒体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报业新媒体的兴起与质量隐忧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传统报业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型与革新。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模式,报业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径,报业新媒体应运而生。新媒体不仅革新了信息生产与传播的逻辑,也为传统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在报业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质量方面的隐忧,须通过内容优化、行业规范等途径加以解决。

1.报业新媒体的兴起与融合发展。报业新媒体是指以报纸机构名义,依托互联网技术建立专属平台或运营账号作为发布新闻、资讯及其他内容的传播载体。主要由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平台)、移动客户端、电子报刊、新闻网站等类型构成,其业态多元、层次丰富的显著特征,反映出报业在数字化环境下的融合发展与创新实践。自新浪微博、腾讯微信等社交媒体兴起以来,信息传播迎来了低门槛、强互动的“微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开始从“纸端”走向“指端”。在此语境中,报业开始向“两微一端”转型升级。历经数年探索,中国报业媒体融合在2016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彼时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传统媒体的新闻客户端用户数量已远超纸质媒体读者。微博、微信和移动客户端成为“全媒体”时代的核心特征,标志着新闻传播从传统模式向多元化、数字化和移动化转变。《2022—2023报业融合发展观察报告》显示,1330家报纸中, 45.4% 的报社成立了融媒体中心, 65.6% 的省级党报创建了融媒体工作室,综合类报纸已完成采编一体化的占比达到9 18.2% ,专业类报纸完成率更是高达 98.6% 。报业融媒体发展已进入纵深阶段,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进程正在快速推进。

2.报业新媒体的质量隐忧与政策规范。报业新媒体数量剧增的同时,也带来了标题党、网言网语、语言文字失范等信息质量隐忧。近年来,我国在新媒体内容建设、语言规范化和新媒体管理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推动行业规范发展,确保信息的权威性、准确性和规范性。2017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规范报刊单位及其所办新媒体采编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实施全媒体统一管理,要求对报刊、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传播平台的采编业务及其从业人员,遵循“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一条底线”的规范原则,确保内容生产与传播的规范性和一致性。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强调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网络内容建设,提升内容质量。2022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开展2022年度报纸及其所办新媒体质量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将报纸所办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的内容质量与编校质量列为检查重点,强化了对报业新媒体质量的监管力度。2023年,教育部发布《信息技术产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管理规定》,明确数字和网络出版物须符合汉语拼音、规范汉字、标点符号等语言文字标准,进一步提升新媒体内容规范水平。这一系列政策为提升报业新媒体质量指明了方向。

二、报业新媒体质量问题探析

在政策要求与实践要求的双重审视下,目前报业新媒体仍在传播效能、用户体验、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现实困境,这些问题直接反映出报业新媒体在信息质量、技术使用和规范体系上仍存在优化空间。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