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在妻子的怀里“安憩”
随着2025年高考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全国一卷的作文题不出意外地登上热搜。3段文字,各有故事:《鼓书艺人》是1948年至1949年间,老舍在纽约写成的,通过对革命者真实形象的刻画,让人们看到了新中国的曙光;《我爱这土地》是艾青在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写下的名篇;《赞美》是穆旦写于1941年的作品,当时正值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写完这首诗的第二年,穆旦投笔从戎,奔赴战场——他坚信“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相较于老舍和艾青,穆旦和他的作品并不那么为人熟知。事实上,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不仅被誉为“现代诗歌第一人”,更将普希金、雪莱、拜伦等人的经典作品引入中文世界。
他的一生,几度跌宕起伏,始终不懈创作、怀抱理想,最终写下浪漫激烈的人生史诗。周与良,便是那个与他共赴浪漫一生的人,也是那个让他能在“怀里得到安憩”的人。
爱的骤雨,倾盆而下
周与良和穆旦相识于清华园。
1946年,因二哥担任清华大学外文系讲师,每逢周末,周与良便常去清华园找他玩。在那儿,她结识了几位二哥的同学,其中就有穆旦。那时,穆旦和友人在沈阳创办了《新报》,他担任主编。
夏天时,周与良参加国民党政府官费留学考试,在北师大考试时,又遇到穆旦。中午,朋友们共进午餐,看到周与良吃得很少,穆旦打趣说:“你吃得这么少,这么瘦,怎么能考好呢?还是胖了会更好。”
看似随意的话,周与良却听出了关切,但她没有在意,他是哥哥的同学,她只把他当作兄长。家境优越、一心只在学业上的她并未意识到,几次相见后,穆旦已对她生出别样情愫。
情难自禁,周与良在燕京大学读书,穆旦便跑去燕大;寒暑假里,她回到天津的家里,他也时常去看望。他约她聊天、逛书店、看电影,这个“瘦瘦的青年”给周与良留下的印象是:讲话风趣,很文静,谈起文学、写诗很有见解,人也漂亮。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恋爱婚姻家庭·青春》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