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晨曦:让千年青瓷焕发新光彩
作者 冯群星
发表于 2025年8月

燃烧了近13个小时的窑火熄灭,窑温从1280摄氏度降到30摄氏度,到了出窑的时候。叶晨曦站在炉门前,有些紧张——龙泉青瓷的千年烧制技艺发展至今,成品仍是“三分人工,七分天成”。不到最后一刻,出炉的青瓷是何面目,即便是有数十年经验的老师傅也不敢断言。

炉门开启,窑架被缓缓拉出。很快,一种细小、清脆、连绵不绝的叮当声四散开来,如环佩碰撞,涤荡心尘。声音来自窑架上的青瓷,它们温润如玉的釉面正随着温度的降低完成开片。叶晨曦凑近观察,确认成品率不错,心中石头落地。他拿起一个茶盘,看到上面的开片裂纹蜿蜒曲折,交织成网状。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裂纹会继续生长,直至层层堆叠、边缘透光,遇水则遁形,宛如破裂冰面——这便是曾经失传千年的冰裂纹。从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叶晨曦回乡研制龙泉青瓷,很大程度上是源自它的召唤。

初出茅庐

中国近代陶瓷考古学奠基人陈万里说,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

在宋朝的鼎盛时期,龙泉青瓷几乎成为中国青瓷的代名词,远销亚非欧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龙泉人,叶晨曦在青瓷文化的浸润中长大。年幼时,青瓷是他熟悉可亲的生活器物,奶奶做的红烧肉、小伙伴们的游乐场,皆与瓷器有关。长大一些,叶晨曦开始感知青瓷的美。他还记得高三那年,一家人到河边游玩,母亲特意带上一个青瓷梅瓶,灌了河水,插上花枝。

淡青色的瓷瓶静立在河边,近处是波光粼粼的河面,远处是云雾缭绕的青山。叶晨曦首次体会到书上所说的“宋式美学”,课业压力倏然消失。“龙泉青瓷没有青花瓷的热闹,也没有釉下彩的华丽,但它温润澄净的釉色、简洁含蓄的形制,展现出一种沉静耐看的美。”叶晨曦说。

想做出上好的龙泉青瓷,需要匠人静下心来。选矿、配料、揉泥、拉坯、修坯、调釉、上釉、晾坯、素烧……制作龙泉青瓷,十几道工序环环相扣,任何一步出了差错,便可能全盘失败。其中,揉泥和烧窑可由机器辅助,其他工序仍像千年前一样,全凭匠人的手感和经验。

完成学业刚回家时,叶晨曦内心有隐隐的“优越感”。“总觉得自己了解现代的设计理念和烧制技术,肯定能为龙泉青瓷带来一些革新。真正上手了才知道,难点一个接一个。”

拦在叶晨曦面前的一难,便是釉色。

本文刊登于《恋爱婚姻家庭·青春》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