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徕卡!
作者 刘东
发表于 2025年8月

2025年,是徕卡(Leica)品牌历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年——自1925年徕卡I型相机首次面世,百年光阴一瞬而逝。徕卡以“百年徕卡:世纪见证者”(100YearsofLeica:WitnesstoaCentury)为主题,在全球七大城市展开庆典巡礼,上海作为中国站的主场,将于7月25日开启一场光影盛宴。

本期的卷首语,其实是对这一狂欢最激动的预告:9月刊“见证100,徕卡×中国”专辑,这不仅是产品的狂欢,更是文化的交融。徕卡的每一台相机都承载技术与美学的积淀,但此次,我们不想再单纯谈论其“红点”与镜头焦距。相反,我们希望通过当代的声音,捕捉徕卡与中国之间的情感脉络。因此,本专题并不聚焦“新款M11”或限量版的配置参数。尽管徕卡M11百年“上海版”限量100台,刻有“SHANGHAICHINA”,并于7月24日在上海独家首发,我们仍将镜头移向人物和故事——那些在庆典现场发声的声音,是这份刊物真正的焦点。

以对话,触摸品牌的内心

我们特别邀请三位徕卡高层对话,他们分别是:彼得·卡尔贝(PeterKarbe):徕卡光学与平台高级管理专家;斯特凡·丹尼尔(StefanDaniel):摄影与设计副总裁;亚历山大·塞德拉克(AlexanderSedlak):徕兹摄影拍卖会董事总经理。他们既是品牌决策者,也是这场盛宴背后的策划者。从百年战略的顶层设计,到如何在当下中国市场建立共鸣,他们的视角使我们得以窥见徕卡内在的价值驱动。他们一致认同:徕卡不只是摄影,更是一种“见证”(witness)的存在。正如奥斯卡·巴纳克(OskarBarnack)用35mm开辟新视觉,也正如马蒂亚斯·哈施(MatthiasHarsch)强调,徕卡始终是创新与设计的代名词。而当上海街头灯光为百年庆典铺路,这些高层谈起的,不只是商业目标,而是与中国拍摄者、文化机构、深耕本土的品牌策略构建的共振。

从影展中看见中国

这次庆典影展,我们邀请了展览策展人顾峥。从策展理念出发,他带领团队挑选出展作品,试图呈现“中国面孔”的多元与细腻。参展摄影师中,除了有吕楠这样的大家外,还有年轻一代的摄影师李亚楠等,甚至还能看到更多熟悉的名字:林依轮、肖战。年轻力量的加入,引人关注。他们并非为“打卡”徕卡,而是通过镜头反思城市、社会与个体。这正是徕卡所坚守的那份“观察力”:不只是拍下瞬间,更是解读当下。

连接世界的中国声音

摄影,是徕卡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我们特别采访了两位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LeicaOskarBarnackAward)得主黄京、乐子毅,以及入围者牛童,这个奖项的设立就是为了延续巴纳克精神:捕捉人性与环境之间的张力。他们以人文视角,用镜头记录中国:有人走进乡村、有人直面都市边缘。他们告诉我们:徕卡在手,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承担。与此同时,12位徕卡中国摄影师的视域则更为广泛:风光、街拍、纪实、“新纪元”艺术创作……他们每个人的作品,都与徕卡一起“见证”中国的某个侧面。

跨越时空的对话

光影的力量,在于穿越时间。2025年的上海,早已不再是1925年的蜃楼杂影。但徕卡的镜头,让我们看到城市如织的人群、瞬息的市井、隐藏的美丽。我们相信:镜头里的中国,是世界也想看的中国。上海站的庆典场地选择在上海邮政博物馆——一处兼具历史与现代氛围的文化地标,意在呼应徕卡百年的“邮寄记忆”,也暗含“传递意义”的隐喻。从7月26日至8月25日期间,我们不仅能看到徕卡制造的相机,更能听到摄影背后的交响——策展人的理念、摄影师的回忆、参观者的沉思。

我们用影像拼接历史的拼图

徕卡的百年,不只是德国制造的工艺传奇,更是人类视觉文化的百年缩影。此次在中国开幕的盛典,正是一场跨文化的对话:德国光学技术遇见中国文化语境,品牌精神与本土实践互为镜像。在这里,中国摄影师的“当代声音”被看见,跨国高层的品牌愿景被倾听,获奖摄影师的视角被呈现。我们并不是把徕卡放在神坛上,而是把徕卡与中国这条时间线编织在一起:它见证了我们用影像诉说的初心,也参与我们的未来书写。

我们相信,“徕卡×中国”专辑,不只是对徕卡的致敬,更是对中国摄影当代力量的肯定。

百年徕卡,百年见证;上海,本届庆典的文化焦点。我们用镜头与文字,为你拼接这段跨越时空的视觉长卷——愿你在其中,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光影共鸣。7月25日,让我们相约上海,一起成为那“世纪的见证者”。

本文刊登于《摄影之友》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