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箱与倒影之间

学习光圈、快门和感光度的参数设定应该是所有接触过相机操作的人的第一课。通过如此的学习,我们便可以“驯服”相机,并进而掌握一系列可以使用相机实现,但非我们的裸眼能够看到的视觉效果,如大光圈镜头实现的夸张的虚化背景,超高感光度相机拍摄出的无比璀璨的星空,或者慢速快门记录下的物体移动轨迹。第一次拍出这样的照片,一定会让我们兴奋不已,在赞叹相机功能的同时,也开始计划更多旅行和拍摄,希望得到更多这样有趣的照片。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人和相机建立关系的场景,但有一个往往被忽略的问题:是我们在“驯服”相机拍出这些刺激我们视觉的照片,还是相机在“驯服”我们,掌握它的语言并让我们沉醉其中呢?
“这个”问题也困扰着曾用相机创作的苏仲尧,对他而言,相机是一个被技术仪式化的黑箱装置。人类通过理解参数逻辑,而后输入指令,机器内部进行不可见的运算,最终输出为符合预期的图像。也就是弗鲁塞尔在《摄影哲学的思考》中反复提及的“摄影仪式中的人,在本质上是相机的延伸”。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摄影之友》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