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大出海
作者 孙冰 孙庭阳
发表于 2025年8月
视觉中国

过去,中国制造的服装、家具、家电等“老三样”大量出口、走俏海外,撑起了中国企业出海第一波浪潮;如今,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扬帆出海、叫响全球,成为中国制造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崭新名片,重塑了全球对中国制造的认知;未来,我们可以期待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脑机接口、卫星互联网、量子计算等诸多前沿科技产业中,中国创新也将成为重要贡献者。

拥抱全球市场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的共识。这不仅源于新一代中国企业的雄心与梦想,更深植于新兴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技术创新是全球通行“语言”,科技创造美好生活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期待。

当出海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必答题”,作为海外布局“必修课”的知识产权工作便显得愈发重要。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简称IP)一般包括著作权/版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等内容。

数据显示,我国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马德里国际商标、海牙体系外观设计申请量均跃居世界前列,在人工智能、信息通信、新能源汽车、量子技术、生物医药、光伏等领域掌握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专利。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中国企业已经从被动“交学费”的跟随者,逐步蜕变为创新生态的贡献者。今天的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更是“世界实验室”,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在中国走向全球。

这背后是一系列政策举措持续推出:2008年6月,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明确2020年将中国建设为知识产权水平较高国家的战略目标;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提出了2025年和2035年的两阶段目标;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2025年5月1日,《国务院关于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处理的规定》施行。

“当前,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创新大出海不仅仅是规模扩张,更是质量和模式的系统性变革。”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席教授、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马一德如是说。

在他看来,这意味着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正在发生重大改变,而作为直接关系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和价值分配的知识产权,不可避免地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与大国博弈的焦点。

一场覆盖技术、标准与规则的深层竞逐已悄然展开。本期封面报道希望通过一线案例穿透、独家数据解构与权威专家洞见,以知识产权竞争为棱镜,揭开中国创新出海进程中,在看得见的市场竞争的背后,另一条“隐秘而精彩”的故事线。

沉重的“学费”:一个行业的集体溃败

2001年11月10日,卡塔尔多哈,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响起热烈的掌声,大会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决定。次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了题为《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的社论。

“入世槌”声落,带来的不仅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全新阶段,也让中国企业“拥抱世界”的梦想启航。

雄心勃勃的就有当时风头正盛的DVD企业们。千禧年前后可以说是中国DVD产业的黄金年代:中国企业生产量在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70%,他们请顶级的明星代言,豪掷数亿元拿下央视“标王”……

但坏消息却突如其来——中国DVD机被多国海关扣押,依据是未获得专利授权。随着欧美日韩企业组成6C专利联盟主张专利权,中国企业需要每台DVD机支付最高超过20美元的专利许可费,这意味着整个行业几乎都无利润可言。很快,中国DVD机企业数量从高峰时期的400~500家萎缩到不足百家。

这是一笔非常沉重的“学费”,而且不是孤例。中国信通院知识产权与创新发展中心主任李文宇告诉本刊记者,2000年前后是中国企业知识产权出海的起点,这也是伴随着中国制造业出海的必然之举。但此时的中国企业只能被动应对。

“2000年前后,中国正在做3G牌照的发放准备。但由于我们在国际上的专利布局并不多,导致企业3G通信设备出海时,往往要交纳非常高昂的专利许可费。”李文宇说。

缺少知识产权保护的中国企业在进入发达市场时屡遇难题,进入发展中国家也要交“学费”。“比如一些中国企业进入东南亚市场,由于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产品被当地企业仿制,仅以十分之一价格销售。”李文宇说。

这些都还不是最坏的情况。“如果你手里有专利,双方才能坐下来谈价格;如果你手里没有专利作为筹码,就可能被直接申请禁售。那就不是利润问题,而是生死问题。”李文宇说。比如,海能达被摩托罗拉起诉,判赔巨额赔偿金的同时,其产品也被禁售。

“中国企业在出海初期基本处于‘裸奔’状态,由于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导致我们遇到了许多知识产权诉讼和专利壁垒。”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知识产权所所长李慧颖列举了很多沉痛的教训。

一是高价赎回自己的的商标。从王致和到狗不理,从海信到联想,很多中国企业都曾遭遇商标在海外被抢注。

二是被“放水养鱼”。一些国外企业一开始主动忽略甚至培养中国企业的盗版和仿制行为,等鱼养肥了,再来主张权利。

三是商业秘密泄露是重灾区。“我们有企业去国外参加展会,主动展示并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核心技术,结果很快被国外竞争对手仿制。我们曾经去一家很优秀的企业调研,企业发现他们的电话都被窃听了,而且竞争对手还企图挖走他们的核心员工,而他们并没有跟核心员工签署竞业禁止协议。”李慧颖说。

从顶层设计角度,马一德表示,1982年商标法、1984年专利法、1990年著作权法的相继出台,标志着中国现代知识产权制度框架的初步建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又对中国知识产权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不仅要有制度,还要有与国际接轨的高标准制度。

“知识产权是市场经济竞争必然产物,知识产权随科技而生,随科技而变。知识产权制度的构建和完善需要有市场,有技术的土壤。但彼时,我国的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只能是参照发达国家的制度模式,还没有找到适合我们的路。”马一德告诉本刊记者。

视觉中国

在别人定义的世界蹚出一条路

当中国企业迈向通往世界的大门,却发现被困在“专利丛林”里寸步难行。但也有很多中国企业敢于在别人定义的世界蹚出一条路。

“作为中国入世之后第一波出海的中国高科技公司,华为也曾经遭遇海外权利人向公司主张高额专利许可费等很多知识产权方面的情况。那时候华为自己没有太多专利,对国际知识产权规则也不太熟悉,一旦发生海外诉讼,我们甚至连服务的律所都没有,只能在当地现找。”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知识产权部部长樊志勇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回忆。

樊志勇说,也是从这个时候起,华为开始形成一直贯彻至今的知识产权原则:一是尊重知识产权的价值,该付费就付费,但会力争合理的定价,躲不过的仗会坚决打下去;二是充分认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加大研发投入,加大知识产权积累,这样才能树立自己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5年1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