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争夺全球产业话语权
作者 石青川 牛朝阁
发表于 2025年8月
视觉中国

5月,当比亚迪在德国汉堡港卸下第10万辆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时,慕尼黑法院正在进行一场诉讼,专利许可机构IP Bridge与Sol IP公司向慕尼黑第一地方法院提交修订诉状,要求对中国新能源车企比亚迪在德国境内销售搭载4G/5G技术的车辆实施永久禁令。7月,巴西里约热内卢第一商业法院接到了同样的诉讼。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历年数据,2022年至2024年间,中国汽车出口量分别实现311.1万辆、491万辆、585.9万辆。2024年,中国继续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就在中国新能源汽车驶入全球市场的当口,国外公司却从背后掏出叫作专利许可的“武器”。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出口308.3万辆,同比增长10.4%,增速较前两年明显放缓。

这并不代表汽车出海的脚步停滞。在数据增长归于平静的水面下,“知识产权先行”的车企们正在悄悄布局。

兵马未动,专利先行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2025中国汽车海外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报告》显示,当前我国自主汽车品牌海外专利申请占专利申请总量的比例达到30%左右,其中,有效专利占比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达到47%,显示出自主品牌出海创新力不断提升。

知识产权出海正在成为国内汽车企业的新战略。“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国内的汽车企业开始了专利技术的深度布局。

不少车企在海外注册专利始于21世纪初。长安汽车相关负责人透露,2006年公司便启动了海外知识产权布局,基于市场战略申请了第一批海外专利。“2025年预计将布局海外专利1000件,覆盖欧洲、欧亚、东南亚等主要海外市场,保障海外市场战略顺利实施。”

长城汽车的专利出海同样开始于2006年,当时其在欧盟获得了一件外观设计专利,这是他们的第一件海外专利。如今,近20年过去,截至今年6月底,长城汽车的海外专利数已经增长至近3000项,涉及美国、欧盟、印度、澳大利亚、泰国等地。

对于企业而言,专利布局需要提前进行。“迈向目标市场之前的18至24个月内,公司便要完成核心知识产权的布局。”长城汽车技术中心副总经理荣雪东对本刊记者说。

“度过了起步期和快速发展期,我们正处在质量提升期。”荣雪东说,长城汽车近年来在知识产权出海上实现了战略性突破,已构筑起覆盖全球核心市场的立体化布局,尤其在新能源、智能驾驶、车联网等前沿技术领域构筑起专利高地。

“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博弈”

中国车企知识产权出海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知识产权的维护成本并不低,为何要如此大费周章提前布局知识产权出海?

“目前海外局势变幻莫测,与以往相比,中国汽车产业链在推进核心技术自主化进程中,正面临双重挑战。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5年1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