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企业出海,靠知识产权强基
作者 谢玮
发表于 2025年8月
江苏省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车间里,工人正在赶制太阳能光伏出口订单。视觉中国

2025年,中国光伏企业手握全球近 60% 的光伏专利,走向国际市场。

然而,等待中国光伏企业的却并非大道通途。随着更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知识产权这一“隐秘的战场”,正成为决定光伏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今年以来,美国光伏企业First Solar就同一件专利先后对晶科能源、阿特斯起诉专利侵权。更早之前,美国光伏企业Maxeon起诉通威、爱旭、阿特斯。韩国韩华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对隆基、晶科等企业发起诉讼……几乎所有的中国光伏头部企业都卷入过专利纠纷,诉讼版图扩展至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

这些诉讼,折射出中国光伏企业在海外经营中面临的共同课题:面对复杂的海外知识产权壁垒与法律环境,如何在海外市场保护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如何为企业出海构建护城河?

从“三头在外”到专利领跑

时间拉回到2012年。彼时,我国光伏产业还处在材料、设备、市场“三头在外”阶段,产业发展过度依赖外需,关键技术装备和材料发展缓慢。

10多年过去,局面已大不相同。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量自2013年以来连续12年保持全球第一,在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等各环节产量均占全球主导地位。更重要的是,企业专利实力实现质的飞跃。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光伏行业累计专利申请量为16.8万件,有效专利量为7.3万件,有效发明专利量为2.2万件,均位居全球首位。

与此同时,企业持续加大海外专利申请力度。中国光伏企业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比例从2003年的约8%升至如今的超60%,俨然成为推动全球光伏产业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一极。

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光伏企业长达10余年的创新积累和持续投入。

“企业出海,知识产权要先行。”天合光能全球知识产权总监马骏告诉记者,作为最早推动知识产权出海的企业之一,天合光能在2010年确立了“产品出海与专利布局同步推进”的战略原则,并提交了第一件PCT专利申请。

“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创新成果必须进行全球化保护。没有海外专利无异于‘裸奔’。”马骏直言,若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产品被仿制抄袭时企业无法通过法律途径主张权利,技术门槛难以形成有效保护。

采访中,多家企业谈到,光伏行业的知识产权出海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过程,已经步入成熟阶段,技术覆盖范围从核心研发延伸至全产业链环节,并在全球多地布局保护知识产权。

晶科能源知识产权副总经理蓝绍发说,公司海外专利已进入“从多到强”的专利运维阶段。眼下,晶科全球专利申请超过4900件,专利授权超过3100件,海外专利申请量占比达40%。

马骏介绍,截至目前,天合光能累计申请专利数超过6600件,海外专利申请量967件。与此同时,专利运营能力显著提升,天合光能通过核心专利资产的许可实现正向收入,为公司在全球市场经营提供有力支撑。

通威从硅料起家,目前业务已涵盖全产业链。通威全球创新研发中心副主任、科技管理负责人谢唯伟介绍,公司已在20多个国家进行了专利布局,光伏板块累计申请专利数超过5300件。

宁做花园武士,不做战场园丁

尽管成绩卓越,但中国光伏企业知识产权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早期,中国企业在出海的过程中,没少遭遇“专利壁垒”和“专利狙击”。

2019年,韩华利用在PERC电池技术领域形成的专利壁垒,在美国对中国光伏企业申请“337调查”,在德国、澳大利亚发起多起专利侵权诉讼。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5年1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