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支持力度不错。”汽车座椅生产工厂的老板李彦对本刊记者说,“我们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很需要稳岗贷款,有活钱能让工人稳定在岗位上,也帮我们舒缓了账款压力。”
近两年稳就业政策让李彦实实在在获得了实惠。他对贷款的需求不小:汽车产业链上下游有一定账款期,加之制造工厂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大量全职与兼职的工人都必须按时支付薪水。
像李彦这样感受到政策扶助的企业并不少,2025年上半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2%,比一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
仅舒缓企业压力还不够,稳就业不仅仅是稳岗位。从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19条稳就业举措可以看到,政策正通过“减负输血”“以工代赈”“技能升级”等多维度工具,一环扣一环,让经济循环更好运转。
从“保存量”到“扩增量”
7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再次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稳就业政策支持力度的通知》,从7个方面提出政策举措,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多举措多方面的稳就业政策,不难看出稳就业不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是串联经济社会的线。
多方托举企业稳岗
“急招注塑机包胶熟手,工价高”、“招钢卷尺组装工人20人”……近两个月河南百盛尺业总经理李倩芝几乎每周都在发招工信息,她说最近业务有所增长,用工需求就变大了,需要的大多是熟手,正在努力招人。
不少制造业工厂今年以来都在稳步增加招聘规模。
“机械厂招聘,车工、磨工、钳工、库管、钢板折弯,男女不限,有经验优先,转正后到手5000~8000元一个月。”早上8点多,还在地铁上的李路就开始在各个招聘群里发招工信息。李路是做劳务外包的,他通过帮工厂招工获得收入。
“现在有些工厂还是挺缺人的,几乎每个月都有三四个新的招人需求给到我手上。有空调厂、塑胶厂、电子厂、汽车配件厂等,也有物流公司、电商公司。只要想干活,来找我。”李路说,现在企业招人舍得花钱,帮忙招到一个正常度过试用期的长期工,他就能拿1000到2000元不等的佣金。
近期李路发出的岗位待遇看起来都不错,特别是不少工厂都在工人待遇上增加了稳岗补贴。“比如隆鑫、广亚机械等这些大的生产厂,4月份后都增加了稳岗补贴,来增加工人的收入。”
这些稳岗补贴来源于稳岗政策的托举。同时,金融方面政策也在加力。
今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出进一步加大金融助企稳岗扩岗的新政策,将小微企业最高授信额度由3000万元提高到5000万元,同时还降低了利率水平。
各地也根据自身产业特点,推出了有针对性的稳岗贷款政策。例如,河北省人社部门联合金融机构推出“人社惠企贷”升级版,扩大覆盖范围、提升授信额度、降低贷款利率,并推出组合贷款模式。前4个月,全省共发放“人社惠企贷”120亿元,帮助2896家企业实现稳岗扩岗促就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则要求金融机构将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可申请的稳岗扩岗专项贷款单户授信额度由最高3000万元提高至5000万元,同时还明确要求稳岗扩岗专项贷款利率不超过最近一次公布的同期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今年,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接连落地,全国社会保障和就业预算支出安排近4.5万亿元,增长5.9%;目前稳岗扩岗专项贷款余额3000多亿元,创业担保贷款余额超过2700亿元;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667.4亿元,为稳就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托举。
以工代赈 就地就近就业
“这样的活儿足够多就好了,我就不用外出打工了。”一位河南信阳潢川县工人告诉本刊记者,他曾在春节后参与县里道路修建,家门口就业确实方便。以往外出务工很难照顾家里,每年家中收麦时节,还要把他叫回来帮忙。
“以工代赈”是超常规逆周期调节中重要的稳就业政策举措,以工代赈项目正在让不少劳动人口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通过“项目建设+劳务报酬+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设置”模式,带动86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约1.32万元。
当地景谷镇选取了不少群众参与度高、技术门槛低的项目,如村组道路硬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等。永平镇则针对项目所需的机械操作工、道路摊铺工、路面收光磨面等工种开展技能培训,以技术工种工资250元/天,普通工种工资150元/天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增收。
截至6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财政部共下达2025年度以工代赈中央投资295亿元,支持地方实施以工代赈项目近6000个,预计吸纳带动70余万名困难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将发放劳务报酬超过110亿元,有效拓宽群众就业增收渠道。
据了解,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立足当前就业形势,积极主动作为,督促指导地方推动已下达投资的以工代赈项目全部开工建设,抓实抓牢重点群体务工组织和劳务报酬发放等关键环节,同步做好项目常态化滚动式储备,推动以工代赈切实发挥稳就业、促增收的逆周期调节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