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村里道路杂草丛生,一下雨就泥泞不堪,村民出行要绕很大一圈,现在政府用以工代赈的方式改造,改善了村容村貌,又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近日,在长沙宁乡市巷子口镇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现场,巷子口社区党支部书记易建高兴地说。
“十四五”以来,像巷子口镇这类一个个以工代赈项目成功落地,成为乡村全面振兴蓝图上的生动笔墨。
以工代赈作为稳就业稳经济政策工具之一,包含促进就业增收、提升劳动技能、推动区域发展等多种功能。
截至6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财政部共下达2025年度以工代赈中央投资295亿元,支持地方实施以工代赈项目近6000个,预计吸纳带动70余万名困难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将发放劳务报酬超过110亿元,有效拓宽群众就业增收渠道。
以工代赈加力稳就业
“我会扎钢架,我媳妇能做小工。我们夫妻俩一天收入差不多600元。”
2025年6月底,听说镇里要修缮前山桥水库灌区左干渠,村民唐师傅立马前去咨询。工作人员的介绍,让唐师傅动了心——工价高、离家近,不必再去外省打工,方便照顾家人。
唐师傅夫妻俩当场报了名。
唐师傅参与的道路、沟渠修缮工程,是湖南桃源县佘家坪镇2025年的以工代赈项目。项目总投资380万元,累计带动当地166名群众就业,其中38人是易地搬迁群众。
佘家坪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共计发放务工报酬100.16万元,占项目资金的33.39%。
桃源县发展和改革局农经股负责人胡兵告诉本刊记者,“这些年,我们在基层看到,以工代赈政策实施力度持续加大,既让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又培训群众专业技能;一方面推动产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支持村民自建激发了乡村内生动力。”
“十四五”以来,胡兵所在的桃源县落地以工代赈项目16个,累计吸纳1200余名当地群众就近就业,其中脱贫人口、监测对象等困难群体占比超65%,发放劳务报酬2000万元,占中央资金比例平均达40%以上,同步建成农村道路35公里、水利设施20处,改善农田灌溉1.2万亩。
除了湖南,我国多地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通过以工代赈形式实施农村公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工、贫困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