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求变
作者 杨琳
发表于 2025年8月
通用航空器维修专业学生进行直升机结构系统实训

“这没什么好意外的。”近期,郑州一职业院校“本升专”上了热搜。外界惊叹之际,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成航”)招生就业处、校企合作办负责人马超却十分淡然,觉得不过是寻常之事。

近年来,中国高端制造业崛起,职业教育顺势进阶,开启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深刻转型。其中,产教融合成为重要的改革内容和手段。订单班、“本升专”、大学生技师班、现代学徒制……各种教学模式及成效屡见报端。种种机遇叠加之下,高技能人才变得炙手可热。

今年,马超的侄儿超过本科线五六十分,他却给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建议,让孩子报考成航:“孩子毕业以后大概率能入职航空链主企业,收入待遇丝毫不比其他人差呀。”

这份选择,正是职业教育为学生搭建就业桥梁的鲜活印证。

“当校企双方真正深度合作,啥都好办了”

成航的产教融合实践,是借了四川航空航天产业的东风。

近年来,四川愈加重视发展航空航天产业,提出了建设西部商业航天港、打造商业航天创新发展新高地的目标。

成航的专业优势与这一目标不谋而合,其是全国第一所航空职业技术大学,也是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中航工业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源源不断为航天产业输送技术人才。今年5月,成航参加川渝技术转移转化大会,获得了“川渝产教融合好案例”的荣誉。

谈及产教融合经验,马超划了重点:通过育人机制的创新,实现人才精准供给。

马超介绍:“我们是订单化培养,根据企业用人需求来定制培养人才。中航工业成飞订单班、中国航发订单班、国航订单班、宁德时代订单班……这样的订单班我们有20多个,光是2026届,订单班的人数就超过了1000人。订单班整体毕业生留用率达90%以上,就业待遇比普通毕业生的待遇高25%以上。”

上述企业是行业头部,用人需求大,单独就能“成班”;企业规模小,就“打包成班”。

“比如小型电商企业可能只需要三五个人,产业园区里有20家电商企业,学校就一起定制。无论哪种形式,从招生选拔到课程设置,都是由校企共同制定,企业全程参与。”马超说。

成航还跟中航工业成飞共建了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学院,与川航共建了航空装备航空维修产业学院,与中航无人机共建了无人机产业学院,与宁德时代共建了宁德时代产业学院,均采用“1+1+n”的多元办学模式。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5年1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