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招人,尤其是招合适的人太难了。” 一家主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企业招聘负责人王宁对记者说。而另一边,刚走出校园的应届生李琳捧着精心准备的简历,在招聘会现场转了大半圈,却没找到几个与专业对口的岗位,“投出去的简历大多石沉大海,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样的工作”。
这样的场景在就业市场上并不鲜见。202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而数字化人才、制造业高端技能人才等领域的缺口却高达数千万。如何打破这种供需错位的僵局?从中央和地方的政策引导到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发力,再到毕业生自身的主动突围,一场围绕 “供需适配” 的破局之战正在展开。
解决供需适配是关键
当产业迭代速度加快、岗位需求持续升级,如何让劳动力资源与市场需求高效对接,成为破解 “招工难” 与 “就业难” 的核心命题。
在制造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早已突破单一学科界限。广州里工实业有限公司CEO李卫铳对此深有体会:“我们公司的岗位需求更倾向于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但这类人才在市场上供给比较短缺。”
湖南省花开有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创始人陈泽岑告诉记者,专业人才短缺正制约着服务质量提升和业务拓展:“特别是缺乏懂养老行业的专业销售人员。目前我们正通过校企合作和内部培训逐步缓解这个问题,但人才培养需要周期,短期内还是面临不小压力。”
解决供需适配问题,不仅是缓解当下就业压力的现实需要,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策。正如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负责人所言:“围绕促进高等教育人才供需适配,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人才支撑,迫切需要突出问题导向,着力破解供需适配、服务升级、机制优化等方面问题。”
为破解这一难题,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政策。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完善供需对接机制,做到人岗相适、用人所长、人尽其才,提升就业质量和稳定性。
今年4 月,教育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25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的通知》,推出系列促就业增量政策举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