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对新时代城市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与2015年召开的上一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相比,本次会议的召开背景已发生深刻变化。到2024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7%,城市大规模扩张的“高潮期”已过,增速明显放缓。
中央为何在这个时间节点召开城市工作会议?此次城市工作会议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会议释放哪些信号?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
首提两个 “转向” 明确历史方位
《中国经济周刊》:相比10年前,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的背景是什么?
高国力:2015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当时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但同时暴露出诸多问题,“大城市病”日益凸显、城市发展方式粗放、新城新区盲目扩张等现象普遍存在。
当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即将突破70%这一关键节点。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率超过70%后,增长速度将逐步放缓。
在此背景下召开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是面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对我国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会议更加突出目标导向,在继续防范和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同时,对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城市发展的战略方向和重点任务等作出更加具体的部署。
《中国经济周刊》: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这两个“转向”的重大判断,对城市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高国力: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作出的两个“转向”判断,是对我国城市发展历史方位的精准把握,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第一个转向是“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这一判断既符合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普遍规律,也契合我国当前城镇化发展阶段特征。快速增长期主要表现为规模扩张和速度提升,而进入稳定发展期后,虽然增速放缓,但更加注重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新旧动能转换。这意味着城镇化工作的重心将从过去追求规模、速度、比重,转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升。
第二个转向是“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