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书写青春答卷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发表于 2025年8月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出发,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青年是最具活力与创造力的群体,肩负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愿景的时代重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内涵,新时代青年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以实际行动投身实践,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答卷。本期杂志,我们特别策划“绿水青山间青春新画卷”、“建设美丽中国”专题,报道各领域青年为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新画卷所作的努力和贡献。

“农业院校的土壤里,本就该长出生态文明的苗子。”从高校思政课堂到长江岸线的“自然课堂”,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农业信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宗瑛,这位“80后”教育工作者用十七年时间编织着一张特殊的网:一端系着青年学子的成长之路,一端连着碧水蓝天的未来承诺。

浙江省湖州市画溪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云峰,从最初带着志愿者清淤治水,到后来引入无人机巡查、制定村规民约巩固环保意识,再到推动“稻蛙共生”“稻虾轮作”等生态农业模式……虽然项目不同,但他的目标从未改变——就是为了让“绿水青山”的底色更持久。

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盟,十年来全身心地投入到长江江豚保护事业中,他带领协会成员在长江边设立宣传点,向市民发放宣传资料,普及江豚保护知识;他们组织志愿者开展江豚监测和巡护工作,及时发现和制止非法捕捞等破坏江豚生存环境的行为;他们还与学校、社区合作,开展江豚保护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只为用爱与执着守护长江精灵。

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总干事马俊河,因为一则“民勤将在17年后消失”的报道,放弃走出沙漠,转身回到家乡。从种活一棵梭梭到织就一张全民参与的生态网,从防风固沙到让“沙窝窝”长出共富链,他让治沙这件事,有了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模样。

跟他们并肩而行的,还有在阿塞拜疆巴库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现场,向世界讲述中国湖南民间环保组织生动实践的、湖南省生态保护志愿服务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何建军;致力于用科研攻关守护绿水青山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圣倩倩、王梦梦、崔欣欣;在山水课堂间,做绿色守护者与播种者的青年丁利;在乡村创业,沉下心来在泥土里一点点打磨出机会的上海蘑幻森林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泽福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苏慧敏;投身动物研究保护工作近15个年头,为守护野生动物不懈奔走的北京青野生态负责人刁鲲鹏……他们身处祖国四面八方,将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不同的专业、用各自的方式,肩负起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家园共同使命。

青春的热情和活力,在美丽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彰显。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美丽中国建设蓄积力量,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时代青年奋进正当时。

本文刊登于《中华儿女》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