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置身自然,更能真切感受自然的美好和珍贵。能用自己的所学去守护这份美好,很有意义”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一个新的环境威胁日益凸显:环境中频繁检出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其潜在的传播风险严重威胁生态与人类健康——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耐药菌可在动植物中定植继而通过食物链进入人类餐桌;甚至由于多次传播可能形成“超级细菌”,威胁人类健康。
目前,抗生素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微塑料是广受关注的四大新污染物。这类新污染物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等特质,正在成为环境治理领域深水区的“硬骨头”。在该研究领域,青岛科技大学环境与工程安全学院副教授王梦梦从学生阶段就开始聚焦抗生素抗性基因在环境介质中的传播途径和转移机制研究,至今已持续十余年。
近期,王梦梦带领课题组成员在抗性基因丰度控制和环境风险协同防控领域持续攻关,取得系列重要突破。其研究成果之一——题为《可生物降解/不可生物降解微塑料对污泥堆肥性能的差异化影响:聚焦抗生素抗性基因、毒力因子及关键代谢功能》的论文,已于2025年1月发表于环境领域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危险材料杂志》(JournalofHazardousMaterials,JHM)。该研究为微塑料污染背景下污泥堆肥的安全应用提供了关键的风险管控依据。“作为环境科技工作者,我们的使命就是为子孙后代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这位青年学科带头人表示。
梦想开始的地方1989年,王梦梦出生在山东省微山县南阳镇。在她的童年记忆里,家乡的湖水曾是孩子们天然的游乐场。然而,这一切渐渐改变——随着上游工厂开始排放废水,原本碧波荡漾的湖面渐渐泛起黑色。
每到排污前,王梦梦记得,乡亲们奔走相告:“来臭水了,来臭水了!”大家拿着渔网冲向湖边,赶在废水彻底污染前捕捞最后的鱼虾。站在岸边的王梦梦内心五味杂陈,一个朴素的愿望在她心中萌生——要是湖水能变回清澈的样子该多好。
进入高中后,当“环境污染”、“环境质量”这些词汇频繁出现在新闻里,王梦梦终于明白了儿时心中的担忧,也了解了那些“臭水”意味着什么。“我要学习环保知识,用科学技术来治理污染。”这个念头在她心里越发坚定。
2009年,王梦梦如愿考入山东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这一年,环保政策的持续推进,在污水处理、工业污染治理方面的治污减排环保工程也在强力推进,这都让王梦梦对自己的选择更加笃定。
王梦梦回忆本科学习时说:“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非常广泛,从水污染控制到大气污染防治,再到环境微生物学,几乎涵盖了环保的方方面面。”这种全面的培养,让她建立了系统的知识框架,但也让她意识到:要想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必须自己下功夫深入钻研。
就在王梦梦埋头苦读时,她的家乡也在悄然改变。微山县不断实现转型发展,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通过一系列治理措施,让曾经被污染的湖水重焕生机。
“水污染最直观,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饮水安全,社会关注度自然高。”王梦梦说。但一次固体废弃物(简称“固废”)处理课上,薛彦辉教授的一席话令她心中一动:“当前的固废领域就像凌晨三四点钟的太阳,将来一定会冉冉上升,有着巨大的研究空间。”那一刻,王梦梦决定:要在固废领域深入钻研下去。
报考硕士研究生时,王梦梦找到了一个心目中完美的结合点——抗生素药渣处理。这个选择既圆了她儿时的医生梦,又契合了她解决环境问题的志向。“抗生素药渣处理是固废领域的重要分支,研究过程中既能接触医药学知识,又能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她师从刘惠玲教授,开始了在药渣处理领域的深耕。这个被导师称赞“特别能吃苦”的山东姑娘,就这样开启了自己的科研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