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慧敏打造乡村振兴的“蘑幻”样本
作者 余玮
发表于 2025年8月

“乡村创业,既要有对乡村的热爱和长远的憧憬,也要能沉下心来,在泥土里一点点打磨出属于自己的机会”

“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大竹筐。清晨光着小脚丫,走遍树林和山冈……”哼着小曲儿,挎着小竹篮,孩子们与家长穿梭在“蘑幻森林”里,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这片森林里,有林下采摘区、科普教育区、农事体验区、休闲游乐区、林间观光区和菌菇美食品鉴区,集研学、采摘、文创、休闲于一体。

这是荣获“全国农村创业优秀带头人”、“上海市就业创业优秀个人”、“上海市乡村振兴巾帼先进典型”等荣誉的全国青联委员、上海彭世菇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蘑幻森林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泽福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苏慧敏打造的农创园。这里不仅是绿色生态园,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与菌菇结缘,筑梦乡村振兴

苏慧敏出生在农村,家乡是湖南衡东。“父亲是学美术的,我从小便喜欢跟着父亲外出写生,看多了家乡的山山水水和人文风情,然后用文字记录下来,写成散文、诗或是游记。”

大学毕业后,苏慧敏选择了文化传媒行业。机缘巧合的是,2016年她和团队参与了讲述“香菇袋料菌棒栽培技术之父”彭兆旺半个世纪以来培植菌菇历程的电视纪录片《一个农民的贡献》的策划与拍摄。过程中苏慧敏被纪录片的主人公彭兆旺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这年底的一天,纪录片的导演李亚威宣布该片荣获第22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长片“十佳作品”大奖,将在深圳举办庆祝晚宴,苏慧敏和彭兆旺的孙子彭长儿便邂逅在了这场晚宴上。

至今,苏慧敏还记得:彭长儿衣着很朴素,眼睛清澈得如同不谙世事的小孩。在观众分享观后感环节,坐在苏慧敏身旁的彭长儿起身发言,话语中满是对爷爷的崇拜和自豪:“虽然我的爷爷没有给我们什么物质上的财富,但爷爷留给我们许许多多精神财富,够我们菌菇家族世代相传。”彭长儿说,自己的梦想是要做一家伟大的农业企业,让一旁的苏慧敏深受触动。

渐渐地,苏慧敏了解到彭兆旺、彭泽福、彭长儿三代在菌业几十年打拼的故事,特别是彭兆旺把人工栽培菌菇技术无偿提供给广大农户的事迹深深打动她。彭长儿告诉苏慧敏,自己出生于1988年,正是在这一年,时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爷爷的菌菇生产基地,鼓励他将菌棒技术传播出去,带动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从此,爷爷就将一生都奉献给了扶贫事业。彭长儿对苏慧敏说:“2013年接手企业管理后,我也默默接下了爷爷手中的旗帜,立志做一个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有为青年。”

听着听着,苏慧敏仿佛看到一个背负家族使命奋力前行的灵魂,仿佛听到一个立志要做一家伟大的农业企业的年轻人心底的呼唤。“我觉得他的梦想和蓝图非常宏大,而且我也希望能够深度参与进来,跟他一起把他的梦想一步一步地实现。”

后来,苏慧敏进一步了解到彭长儿曾经的梦想是当科学家,起初对农业并没有多少兴致,成为“新农人”,起初更多的是因为“不得已”。由于企业经营不善,家庭负债累累,2005年,还在读初三的彭长儿被迫辍学。当时,彭世菇业有限公司只剩下父亲和爷爷,但父亲重整旗鼓的信心和复兴家族食用菌事业的坚毅态度感染了彭长儿,也让他看到了希望。

为了弥补自己在组织生产和经营公司方面的不足,彭长儿一有机会就会到同行甚至是跨行业的公司去参观学习。他不断思考“公司发展过程中缺什么”,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陆续完成了食用菌技术、管理学、互联网、国际贸易、食用菌设施设备等方面知识的进修。同时,他还取得了农业高级技术员证书,并且参加开放大学,读完了专科和本科。彭长儿一直坚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果想突破传统农业的束缚,就必须“不走寻常路”。2012年,“活体菌菇”在国内的食用菌行业里尚处于空白阶段。彭长儿以此为突破口,顶着股东反对的压力做活体菌菇工厂化技术研发。他将长满了菇的菌棒包装成礼品,尝试在上海进行试销,这也成了“活体菌菇”产业链发展的雏形。同时,他也尝试把“活体菌菇”供货给中高端连锁餐饮店,获得了不错的反响。

与彭长儿几次见面后,苏慧敏被他近乎虔诚的创业精神和毅力所吸引。“认定就是他了”,于是苏慧敏闪婚了。

起初,父母并不支持。“我的父亲严厉斥责我的草率决定,我身边的朋友也十分不解。我没有解释,只跟父母提出了邀请,希望他们能见见彭长儿。

本文刊登于《中华儿女》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