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望画溪村的每一条河道、每一口池塘都长久保持清澈,让‘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江南水乡景致成为常态”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古人笔下江南水乡的灵动诗意,曾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小浦镇的画溪村一度蒙尘,而让这汪碧水重焕神采的,是“90后”青年王云峰。他从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后,便一心扑在乡村建设上,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属于他的青春奋斗篇章。
今天的王云峰已经成为画溪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这些年,从最初带着志愿者清淤治水,到后来引入无人机巡查、制定村规民约巩固环保意识,再到推动“稻蛙共生”“稻虾轮作”等生态农业模式,王云峰的目标从未改变——就是为了让“绿水青山”的底色更持久。他说:“希望画溪村的每一条河道、每一口池塘都长久保持清澈,让‘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江南水乡景致成为常态,而非一时的治理成果。”
在大学,看到了不一样世界
1993年,王云峰出生于画溪村,他的童年是“泡”在画溪村的水里长大的。那时候的画溪村,河道像一条条碧绿的绸带,绕着白墙黛瓦的农舍蜿蜒。夏天一到,午后的蝉鸣刚起,王云峰就和小伙伴们脱掉鞋子,“扑通”跳进村口的福琴塘。塘水清得能看见水底的鹅卵石,手指一伸,就能摸到滑溜溜的小鱼;脚边掠过小虾,惊得一群蝌蚪四散游开。他和小伙伴们在水里比赛憋气,用竹篮捞菱角,直到夕阳把水面染成金色,才被拎着竹鞭的大人叫回家,背上还留着晒出的“背心印”。
在王云峰的记忆中,妈妈在塘边的青石板上洗衣服,木槌敲在衣服上“砰砰”响,水珠溅到他脸上,带着皂角的清香。爸爸会划着小木船,到河中央撒网捕鱼,傍晚归来时,船舱里的鲫鱼蹦跳着,银闪闪的鳞片映着晚霞。那时候的河道,是全村人的“大水缸”——淘米、洗菜、浣衣,连灌溉稻田的水,都直接从河里引。
或许,这是属于王云峰童年独特的味道。读中学时,他见过最大的“世面”是县城的步行街。直到跟着哥哥去杭州,车子刚过小和山,哥哥指着窗外说:“快看,这就是浙江工业大学,从这站开始,得过5个公交站台才到学校。”王云峰就扒着车窗数,一站,两站……直到第五站停下,眼前的校门望不到头,绿荫道上骑着自行车的学生像小鱼游过,图书馆的玻璃幕墙映着云影。
“哇,这么大。”他在心里惊叹,捏着衣角想,“这地方比我们整个画溪村都热闹。”哥哥说:“有本事就考进来,在大城市看看。”
这句话像颗种子落进了王云峰的心里。高三那年,他把“浙工大”三个字写在课本扉页,刷题到深夜时,就想起那5个公交站台的距离——那是他从乡村到城市的想象,是“要走出去”的具象化目标。直到2012年,王云峰真的拿到了浙工大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又坐了趟那路公交车。从第一站坐到第五站,故意数着报站声,听着“浙工大站到了”的提示音,脚步轻快地踏进校园。后来他才知道,学校其实没那么“大”,只是在那个18岁少年眼里,这跨越5站地的距离,藏着整个关于“成长”的庞大想象。
在大学,王云峰真的看到了不一样世界。当他攥着班委竞选演讲稿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侃侃而谈的同学,突然喉咙发紧,憋了半分钟只挤出句“我叫王云峰”,就红着脸跑下台。“那时候感觉自己像只井底之蛙。”这是他后来在大学回忆录里写到的。同学们有的去过十几个国家,有的拿过全国竞赛奖,而他最拿得出手的经历,居然是帮家里挑过塘泥。为了跟上同学们的脚步,王云峰盯上了班里那个“两句话就征服全班”的班长,在王云峰眼中,他站在台上时,就像自带扩音器,连说话的节奏都带着力量。
王云峰在班长身上学到了很多,班长去学生会开会,他就在旁边默默记笔记,一起去参加社会实践,学校举行演讲比赛,他硬着头皮报了名,稿子背了五十遍,上台还是卡壳,下台后躲在操场角落哭。班长拍着他的背说:“你不是不行,是太怕输。”
转折点出现在大三那年。王云峰瞒着学校,和外校几个学生凑了路费,往贵州贞丰县的大山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