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用近十五年的时间摸索出一条高度适合保护地的自然教育模式,也尝试探索出国家公园的守护新思路
“西南群山之巅,圆滚滚的大熊猫在茂密的竹林中踽踽独行;大兴安岭深处,体型巨大的驼鹿正在慢慢咀嚼萌芽的嫩枝;黄金海岸的沙滩上,勺嘴鹬追逐着沙滩下的小虫碎步快踱;临海的密林里,穿山甲在潮湿的山坡上奋力挖掘……从高山到大海,无数生动的自然故事正在上演;从密林到草原,一双双热爱自然的眼睛不懈探索查勘。”这段引人入胜的文字来自北京青野生态的招聘广告,也是这些年来刁鲲鹏日常工作的写照。
身为北京青野生态的负责人,投身动物研究保护工作已近15个年头,他的身影不是出现在常驻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就是在去各个自然保护区的路上。刁鲲鹏数年如一日,为守护野生动物不懈奔走,努力将这些生灵的故事传播四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刁鲲鹏戏言,自己的姓名中包含了三种动物。这仿佛是冥冥之中,预示着他和动物之间某种特殊的缘分。
他出生于山东潍坊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就对各种动植物非常着迷,在家里的阳台上种满了不知名的花花草草,父母也比较支持他的爱好。“还会养小动物。狗的行为比较丰富,后来我研究生的时候读的细分方向是动物行为学,跟养狗有很大的关系。”他笑着回忆。
刁鲲鹏八九岁时,得知姐姐考取了大学的生物专业,他也“立志要当生物学家”。因此,高中毕业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临沂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并被录取。
如愿以偿就读于理想中的专业,大学期间的刁鲲鹏如鱼得水——每日早出晚归,快乐地沉浸在专业知识的浩瀚海洋中,并成为学校的“风云人物”。“基本上把图书馆生物类、社科类、教育类、哲学、逻辑学的书都看过一遍,成绩一直是年级前几名。”
因为成绩优异,他大一时就获准进入实验室,并跟随老师前往沂蒙山植物资源考察与日照沿海海洋动物资源考察,受益良多。“野外调查条件艰苦,但很有意思。老师说,‘你好好干,将来一定会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的’。”时至今日,刁鲲鹏都很感激几位老师的信任与提携。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是在他大学二年级时。刁鲲鹏无意中看到一部纪录片《海豚湾》,深受触动,一种迫切的使命感油然而生。“当时就觉得,如果连我这么喜欢动物的人都指望不上的话,那它们还能指望谁?我一定要干点啥,去保护这些动物。原来想搞科研当科学家,后来想,那我可以通过研究来做保护。”
下定决心后,他开始搜索国内开设保护生物学专业的院校。彼时,国内该专业师资力量最强的是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经过一番考量,刁鲲鹏决定报考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2011年,他考入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师从我国著名保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教授。作为我国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奠基人胡锦矗教授招收的首批研究生,魏辅文院士将种群基因组学和宏基因组学等新技术引入到大熊猫研究中,奠定了野生大熊猫就地保护与种群精细化管理的科学基础。能够跟随这位学术成就非凡的导师深造,刁鲲鹏直言非常幸运。“魏院士在教学方面非常严格。我的专业是动物行为,一个比较新的专业,他给我的自主性比较高,他不一定直接说答案在哪,会告诉你怎么去寻找答案。”
2012年7月,刁鲲鹏背上行囊独自西行,前往位于秦岭山脉腹地的陕西省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官庙保护站,重点研究野生大熊猫和圈养大熊猫发声的区别。他介绍,大熊猫一般在两种情况下会发出叫声,一种是母幼之间,另一种是熊猫发情时。当时恰好他追踪的一只母熊猫刚产崽,需要每天记录;另外几只熊猫,则是每周轮流记录。“有只大熊猫两天没有移动所以颈圈报警了,我们都特别担心。结果找到之后发现它是生崽了,特别惊喜。后来一直把那只幼崽跟到成年,这个机会非常难得!”
如果天气允许,每天早上8点,刁鲲鹏便会和两位向导一起进山,手举天线、背着仪器,漫山遍野搜寻大熊猫无线电颈圈发出的信号。有时要好几个小时才能成功锁定大熊猫的具体位置。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寻找、录音、拍摄,结合大熊猫当时的行为,分析某种叫声的含义;收集粪便取样,通过每天的粪便分析熊猫全年激素的变化,分析区域中竹子的营养差异。
每年的3月5日至25日,是一年中保护区工作人员最繁忙的时候,因为时值秦岭大熊猫的发情期。届时,母熊猫会趴在树上,几只公熊猫在树下咆哮打斗数日,争取交配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