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航空兵学院某旅:连续安全飞行七十年,让陆军从这里飞起来
作者 华南
发表于 2025年8月

新的连续安全飞行纪录不断续写,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飞行学员正从这里起飞,守护祖国蓝天

伴着夜色,一架某型直升机平稳降落在晋南某机场。

当天夜训结束,陆军航空兵学院某旅李旅长接到夜训安全结束的报告,放下电话准备休息。直到当晚训练的最后一架直升机安全落地才休息,是李旅长的习惯。与此同时,机械师还要一丝不苟完成直升机后续的检查、保养工作,往往结束后已是凌晨时分。

这是2025年7月28日。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一天的日历平静而平常地翻过,甚至留不下什么记忆。但在陆军航空兵学院某旅看来,这一天意义非凡。这天过后,该旅连续安全飞行时长被延展至70年,刷新了全军航空兵部队安全飞行时间最长纪录。时空流转,该旅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集体二等功4次,多次被表彰为“全军先进党委”、“陆军先进师旅团级单位党委”,为全军输送4000余名飞行员。

70年连续安全飞行,是25550个日夜训练的艰苦卓绝;是每个环节、所有人员、全部任务的一丝不苟;是历经8种机型改装的与时俱进。下面,请跟随笔者的笔触,探索他们长期保持安全飞行的秘诀。

思政引领,将安全规则内化为“安全文化”

——直升机听人的话,人永远听党的话时刻做到“直升机听人的话,人永远听党的话。”朴朴实实的话语,道出连续安全飞行70年的核心要义。

作为一支从战火硝烟中诞生的旅队,该旅组建72年以来,曾五次转换隶属关系,始终以听党指挥为引领,以强军目标为统领,牢固树立为战育人的鲜明导向,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主动抓好飞行安全。

回望来时路,至2000年连续安全飞行45年之际,荣立集体二等功。与此同时,对安全工作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发展形成了注重安全工作的规律性,坚持常抓不懈;注重安全工作的系统性,坚持求真务实;注重安全工作的规范性,坚持质量建军;注重安全工作的群众性,坚持各尽其责;注重安全工作的防范性,坚持预想预防的“五个注重、五个坚持”安全发展经验。又十年。连续安全飞行55年时,荣立集体一等功。

在这一时期,形成了短期安全靠管理、中期安全靠制度、长期安全靠文化的“三靠”安全发展经验。

自2012年至今,该旅迎来连续安全飞行70年,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为飞行安全长远发展提供力量源泉;加强规章制度落实,为飞行安全稳步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加强骨干队伍培养,为飞行安全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加强训练改革创新,为飞行安全科学发展提供强劲动力的“四个加强、四个提供”安全发展经验逐步形成。该旅王政委谈到,旅队紧贴强军目标、紧贴安全工作特点规律、紧贴安全文化内涵,组织官兵对安全观念进行研讨、提炼、跟新、总结,形成“一三四五六”新时代侯马安全经验,将思想引领与工作实际深度融合。

为了加强安全监管,该旅特意设置了内部监督机构“安全委员会”,主要职能是监督履行各项安全规制执行、协助防范化解安全风险。在安全委员会主任赵本政心里,这个“最没实权”、总“得罪人”,全靠专业性和责任心的岗位,他花的心血最多。“党管安全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融入在每个人的思想和日常工作中。”赵本政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落实好党管飞行安全、抓好安全机制完善、重视装备质量把关、注重安全文化传承凝练,‘宁做安全护旗手,不做安全毁旗人’。”

如今,走进二训旅官兵宿舍,每间屋子里的墙上,都贴着醒目的红色口号。“漫漫征途,在外场描绘壮美旋律”、“培育军人特质,聚焦打赢是根本”、“训练连着战争,训风决定胜负”......这些血气方刚的语句,来自基层一线。“都是官兵群策群力想出来贴在墙上的,在日复一日的熏陶和潜移默化中,官兵们就形成了行动自觉。”该旅政治工作部朱主任如是说。

安全飞行,从理解“安全飞行”开始

——“‘冷静的头脑、过硬的心理、果断的处置’对于飞行来说太重要了!”

飞行的风险人尽皆知。在陆航部队有句话流传已久:“离地三尺,人命关天。”作为一支连续安全飞行70年的旅队,飞行教员的业务素养和安全意识是重中之重。

该旅安全委员会主任赵本政,2004年在陆航学院毕业后,因工作、学习和飞行技术突出,留校任教。他对安全的认识和重视,除了岗位赋予的责任外,更多的是一份对飞行的理解和敬畏。

2004年7月,由于机务人员出现人为差错,导致直升机尾梁钢索装反。原本这架直升机应该是他和机长谢宝俊飞行,由于训练股参谋要出差,与赵本政的飞行计划进行了调整。当他们刚开车起飞离地30厘米时,直升机就出现了急剧偏转,2秒的时间内直升机迅速偏转了700多度,最后直升机尾桨打地。

“尾桨打地的巨响至今在我脑际回响。”赵本政说,幸好有谢宝俊这样“艺高人胆大”的老飞行员在飞机上,判断及时、处置正确,否则肯定酿成重大飞行事故。我当时就觉得“特情只有想不到、没有遇不到”,什么样的特情都有可能出现,“特情准备一定要常备不懈,宁愿一辈子认真准备也遇不到,也不能不准备特情就上机飞行。”从此至今,赵本政脑子里始终绷紧这根弦。

本文刊登于《中华儿女》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