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来,她扎根实验室,在油品的微观世界里书写着新时代的工匠传奇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未照进实验室,何婧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35岁的她,是河北销售公司质检中心一名普通的化验员,虽然身在平凡的岗位,却以不平凡的工匠精神,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基层专家。
“数据不会说谎,但需要我们替它说真话。”何婧常常这样讲。十年来,她扎根实验室,用18820批次油样检测的精准记录、15万条数据的严谨求证、11项技术革新的创新突破,在油品的微观世界里书写着新时代的工匠传奇。
显微镜下,她能看到常人看不见的细节;数据面前,她坚持最“笨”的验证方法。当别人追求速度时,她选择精益求精;当流程已经成熟时,她仍在寻找优化空间。正是这份执着,让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凡的业绩,用青春和汗水守护着油品质量的防线。
初心:从石油梦想到质量信仰
在寒雾凝结的三尺加油岛上,23岁的何婧攥着冰冷如铁的加油枪,指关节冻得发白。一辆货车加完1000元-20号柴油驶离不到一公里,又咆哮着冲了回来。司机红着眼跳下车,怒吼道:“你们的油把我车烧坏了!你看怎么办!”穿着厚重工作服的何婧被司机推得踉跄后退。面对指责,化学知识全堵在嗓子眼,化学公式被急躁的情绪碾成现实的砂砾。那是她入职中国石油河北销售秦皇岛抚宁服务区加油站的第二年发生的一个小插曲。这个曾在辽宁抚顺石油蒸馏塔剪影下仰望星空的女孩,第一次尝到理论与现实冰冷碰撞的滋味。
权威质检报告证明油品质量合格,问题出在客户油箱混杂了劣质油品,油箱里的油如同熬糊的“一锅粥”。寒冬深夜,摩挲着那份带有凸印钢戳的报告,她暗下决心,要学以致用,化学知识必须派上用场,指尖冰凉的触感,烙下职业信仰的第一个印记:“质量关乎安全,牵连性命,必须深深刻进骨血里。”简单的“看、闻、摸、摇”四字鉴别法,她一遍又一遍讲解,口干舌燥也不厌其烦,教会来往的司机师傅,如何鉴别油品质量,为行车安全上一份保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