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来 锋刃仁心
作者 王碧清
发表于 2025年8月

“我要终生坚守我的岗位,因为守护患儿的健康是我的信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外科急诊室,深夜的宁静被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一位4岁患儿因剧烈腹痛和便血——从初期“果酱样”转为鲜红色——被紧急转诊至此,家长神情焦灼。

值夜班的小儿外科医生刘雪来迅速接诊。详细询问病史后,他立即为患儿查体。手指触及腹部的瞬间,丰富的经验让他心头一紧:严重的肠套叠——小肠已层层套叠入升结肠、横结肠,直至降结肠。若再不紧急干预,套叠肠管甚至可能从肛门脱出。

空气灌肠复位失败之后,与家长充分沟通风险与紧迫性后,刘雪来当机立断:必须立即手术复位。手术室内,他沉稳操作。40分钟后,套叠肠管成功复位。然而,新的挑战随即出现:一段小肠因长时间梗阻导致局部血运障碍,呈现出令人揪心的瘀紫色。

“孩子太小,切除肠管创伤过大,必须全力保肠!”刘雪来与团队迅速达成共识。他取来严格温控的无菌生理盐水纱布,多次湿敷在缺血肠管上……在持续的温敷抢救下,肠管色泽逐渐由瘀紫转为红润。术后,患儿顺利排气、排便,各项指标稳步向好。五天后,孩子康复出院。这一刻的圆满,于刘雪来而言,远胜任何成就。

这是首都儿科研究所生理学研究室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普通外科副主任医师刘雪来无数个夜班中的寻常一幕。他精于儿童急腹症、消化道畸形、脐尿管源性疾病、胆道闭锁、梗阻性黄疸、先天性肛门闭锁等复杂疾病的诊治。160余篇学术论文、多项惠及患儿的原创手术器械专利,印证着他深耕小儿外科的执着。其精湛医术不仅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患儿家庭,更有海外患者不远万里,慕名归国求医。

仁心与病痛催生的医者理想

回望成为小儿外科医生的漫漫长路,刘雪来心怀感恩,纵有万难,此心不渝。而这条医者之路的开启,源于童年际遇的交织。

1974年,刘雪来出生于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他的父亲来自河北沧州,自长春中医学院毕业后响应号召扎根边疆,后在延边结识了同样志愿于此的爱人。

刘雪来的童年记忆中,家中常有乡亲登门求诊,尤以因“睡觉受了穿堂风”导致的面瘫(口眼歪斜)者居多。经父亲连续多日悉心针灸,许多患者最终康复如常。目睹乡亲们对父亲由衷地感激,刘雪来心中充满了对父亲的崇拜。

有时随父亲上街,偶遇认出父亲并热情攀谈的路人,小雪来心底便萌生一个朴素念头:“做医生真好,能赢得人们发自内心的尊重。”然而,真正让他对医生职业产生深切向往的,是另一件刻骨铭心的往事。

彼时,刘雪来尚未上学,常与一位年长十余岁、极受孩子们欢迎的邻居大哥哥玩耍。“非常喜欢那位大哥哥。”他回忆。但后来,这位哥哥却久未露面。一次,他听到母亲与邻居阿姨的谈话,“妈妈满脸焦急,而邻居阿姨脸上的表情,我至今难忘,现在回想起来,那是一种交织着绝望、无奈与束手无策的痛苦”。几个月后,母亲告诉他:“人没了。”年幼的刘雪来第一次听说了“直肠癌”这个名字。这场残酷的别离深深触动了他。面对儿子的困惑,母亲叹息:“在疾病面前,人都是脆弱的。”刘雪来内心翻腾着一个强烈的愿望:“要是我们县城里有个像华佗那样的神医就好了,大哥哥也许还能活。”为此他难过许久。也正是在那一刻,一颗种子悄然埋下:若能成为医生,就能救命,救很多人的命。

随着年龄增长,刘雪来愈发感受到家乡医疗资源的匮乏,这更坚定了他学医的决心。1995年高考,理工科成绩一向优异的他,如愿考入延边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正式踏上了医者之路。

奋发向上成为儿外医生

怀揣“成为一名优秀外科大夫”的志向,刘雪来的大学时光在勤奋中度过。他回忆:“每天清晨四五点,我就和同学去占座自习。即便这样努力,男生成绩还是普遍不如女生——班级第一是女生,不少女同学考试能拿满分。

本文刊登于《中华儿女》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