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作者 黄天骥
发表于 2025年8月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在柳永的词风靡朝野,“凡有井水饮处,便能歌柳词”以后,有一位词人,他的词集竟被命名为《冠柳集》。“冠柳”,就是认为集中的作品既属于柳永的词风一派,又超过了柳永创作水平的意思。这词集的名称,到底是作者自命的,还是别人为了吹捧他而命名的?我们还弄不清楚。这词集的作者,就是生活在宋仁宗、神宗时期的王观。

王观生于1035年左右,江苏如皋人,曾进士及第,又当过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翰林学士等官职。后来被罢职归隐,故又自号逐客。据吴曾在《能改斋漫录》卷十七载,王观被逐是因为他给宋神宗写了一首应制词,调寄《清平乐》:

黄金殿里,烛影双龙戏。劝得官家真个醉,进酒犹呼万岁。 折旋舞彻伊州,君恩与整搔头。一夜御前宣住,六宫多少人愁?

高太后听了,认为有亵渎宋神宗之嫌,翌日即将他罢职。看来,此人性格颇放荡不羁,也有些诙谐轻佻,这和柳永没被录用,却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有类似之处。词中所谓“烛影双龙戏”,语意暧昧。纵观此君现存的十六首词,其实水平不如柳永。但是,上引王观的《卜算子》,却写得出奇的好,这是一首不可得并且饮誉词坛的佳作。

这首词附有题目:“送鲍浩然之浙东。”至于此君是何许人也?事迹今不可考,但他分明是一位男性。王观和他颇有交情。当他要启程前往浙东的时候,王观便写了这首词相送。

在古代,交通不便,亲朋一旦分手,再遇难期,柳永不也是有过“多情自古伤离别”之句吗?所以,王观在词开始的第一组乐句,即写分手时的情态:“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这一对句式,在平凡中,又显得很不平凡。说它平凡,是以水来形容人的目光的流动,多用于人们表现女性在顾盼时,那种美丽优雅的表情。像《西厢记》说张生在“佛殿奇逢”时,看到崔莺莺“临去秋波那一转”之类。但是,目光如水,有时也可用于形容男性的目光,像李贺在《唐儿歌》写道:“一双瞳仁剪秋水。”至于王观在这首词中所说的“眼波”,属于女性还是男性,他没有明说。

这组乐句的第二句是:“山是眉峰聚。”眼眉聚在一起,是说双眉皱了起来,表现有点烦愁的意思。这里所说眉山,既可以指女性,因为古代妇女会把眉毛剃掉,再描成淡淡的山,称为“远山眉”;也可以指的是男性,因为男性是不把眉毛剃掉的,所以古代人们通称男性是“须眉男子”。当男士把眉头紧皱,说是眉峰似山,也未尝不可。这一组乐句,到底是指男子还是女子,作者并没有让读者弄得清楚。但一般来说,眼波以水来形容,黛眉以山来形容,应是指女性居多。至于这位有点发愁的人,到底是谁?是指被送的鲍浩然?还是有一位前来送别的女性?抑或作为朋友,来给鲍浩然送行的王观自己?在词中,也没有说清楚,这颇为含蓄而又有点暧昧不清。总之,王观写在送别鲍浩然的时候,有人情意绵绵,含愁脉脉,这倒是无疑的。

这首词第一组乐句的写法,让人出乎意料的地方,是王观在两个相对的句子中,连续使用两个“是”字。这具有肯定性的判断动词,只能由前来送行者自己独白,他或她,来到了送行的地方,那一定是在城郭之外,那里有山有水。于是在他或她看来,那横流的水,正是自己惜别留恋的目光;那层叠的山,正是自己皱了起来感到心烦意乱的眉头。这“是”,有明确的肯定性。显然,对主词有这样明确的判断,只能说明它出自送行者的内心世界。这送行者,看到了对面山和水,立即想到这是自己心情的写照。这一来,作者在《卜算子》的开首,既点出送别的地点,也表露出惜别的情愫,一箭双雕。这新奇的写法,和作者在《庆清朝慢·踏青》中所写的“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如出一辙。

本文刊登于《古典文学知识》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