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尽的江南忆:从白居易《忆江南》到潘阆《忆余杭》
作者 陈娅妮
发表于 2025年8月

白居易的《忆江南》是一组所有人都太熟的词,这组词中每一篇的传诵程度似乎是递减的:第一首大概因为被选入了课本或者少年儿童基础读物而最为耳熟能详,而第三首遥远的吴宫吴娃似乎不容易引起现代人的共鸣。实际上这组词是不太能被分开的,它们共同组成了白居易最炽烈的江南记忆。他于唐长庆二年(822)为杭州刺史,宝历元年(825)为苏州刺史,于是他的江南便被这两个灵秀之地所笼括了。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谙熟的风景是对江南之地的概述,留给他最深印象的大约是鲜明的色彩:红胜火,绿如蓝。

继而他写自己在杭州的探寻:在山寺边的月光之下寻找桂花,在郡亭中枕卧看钱塘江的潮头。作为曾经的地方官,他没有写自己在杭州的政绩,却写了这样悠闲的探寻之旅。桂花与钱塘潮都是杭州最特色的景观,但他的探寻却别具一格:山寺月中恍若神仙,郡亭枕上好似隐士,当真惬意快活!

最后是苏州,白居易没有直接写“苏州”而写的“吴宫”,虽然有韵脚变换的需求在,但“吴宫”一词的择选亦颇为巧妙:它与之后的“吴酒”“吴娃”的意象融合得恰到好处,似乎有意营造一种宫廷宴饮的氛围;当然这是艺术技巧意义上的,白居易当然不会去苏州的宫廷里宴饮,但吴酒与吴娃的出现便把那种雍容的欢乐衬出来了,这是与在杭州的悠闲又完全不同的。

尽管第三首词的知名度最小,但它的可阐释性似乎也最大。对于杭州,白居易是忆景;对于苏州,他在回忆什么呢?他说的“早晚复相逢”是和什么相逢呢?甚至“吴娃”可能并不是真的人,而是舞动的芙蓉。白居易这组词开篇写景,次首依旧写景,最后怎么就变成写人了呢?或许白居易写苏州,是在回忆他自己醉眼蒙眬的时候,赏着春天的芙蓉,就仿佛是吴娃美人一般。那么最后的“早晚复相逢”,便是他和江南的复相逢了。

我们看到,这三首词的情感是越来越浓烈的,从“能不忆江南”“何日更重游”到“早晚复相逢”,词人的心绪从忍不住回忆,到急切地发问重游之期,再到笃定地相信会再次相逢,江南仿佛从一个回忆中的地点成为期待再见的故人。

从唐到宋,从笼统的江南到江南的余杭,潘阆的《忆余杭》组词在顺序安排、抒写体制与语词运用上,都可较为明显地看到白居易组词的影响。如果说白居易对于江南的回忆是写意泼墨式的,对杭州的追忆是速写式的,那么潘阆对于杭州的描写便是一幅幅工笔画。

本文刊登于《古典文学知识》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