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芹十论》中的家国情怀
作者 甘小虎
发表于 2025年8月

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将领,有“词中之龙”的美誉。除了善于写词,辛弃疾同样擅长政论,被时人誉为“文中之虎”。他的政论文章饱含家国情怀,常以理性的笔端抒发报国之志、阐发强国之策。

公元1163年,新即位的南宋孝宗皇帝赵昚以主战派核心人物张浚为统帅,发动了南宋第一次对金主动进攻,史称“隆兴北伐”。北伐之初,宋军先后收复灵璧、虹县,进据宿州州治符离。辛弃疾时任江阴军签判,闻讯深感兴奋,以为收复中原的机会到来了。然而胜利不过是昙花一现,由于主将不睦等因素,大好形势转瞬化作泡影。符离之败沉重打击了宋孝宗恢复中原的意志,朝廷主和派占据上风,金人乘机渡过淮河,攻取南宋盱眙、濠州、庐州等地。南宋被迫议和,于隆兴二年(1164)与金人达成丧权辱国的“隆兴和议”。旧耻未雪,又添新耻,在投降论调弥漫朝堂的局面下,辛弃疾拍案而起,向皇帝献上了《美芹十论》这篇“万字平戎策”。

《美芹十论》又名《御戎十论》。“美芹”一词出自《列子》,说一个乡下人把自己爱吃的芹菜献给乡豪,结果乡豪吃了非常难受,后世就用“美芹”或“芹献”比喻把自己珍视但微贱的东西献给对方。全文除开篇的总序外,分为《审势》《察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十篇,前三篇“言虏人之弊”,揭露金国统治的弊端,指出敌人“三不足虑”,可以战胜;后七篇“言朝廷之所当行”,阐述宋朝应采取的战略举措,提出绝岁币、都金陵、坚守两淮、聚兵为屯、整顿军队等建议,详细论述了恢复中原的战略部署。全文观点鲜明,论述缜密、文风磊落、气势磅礴。

坚定报国之志

辛弃疾开篇呼吁:“虏人凭陵中夏,臣子思酬国耻,普天率土,此心未尝一日忘。”接着他简要介绍了自己的身世。辛氏家族世居济南,历任军职。金人占领山东时,辛弃疾祖父辛赞由于族人众多,无力脱身,沦为亡国奴。辛弃疾说,祖父虽在金国担任官员,但内心坚定,常带族人“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不共戴天之愤”,还两度命辛弃疾到燕山观察形势,筹谋起义,可惜事未成就去世了。

本文刊登于《古典文学知识》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