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庸与灵隐寺
作者 高福生
发表于 2025年8月

出道

光绪三十二年(1906),晚清政府派遣各省提学使赴日考察学务,让公派在日本留学的江庸做“照料员”负责协调联络工作。这一年,江庸在早稻田大学师范部法制经济科学习即将毕业。而此前一年(1905),因范源濂回国任学部主事,江庸继范氏之后经管日本法政大学中国学生速成班学务,兼任翻译和助教—江庸学业优异处事干练,早已在中国留日学生中崭露头角。由于他在早稻田大学读的是“师范部”的“法制”专业,又有法政大学中国学生速成班的工作历练,一回国就成了香饽饽。先是有北洋大臣袁世凯直接聘他为北洋法政学堂教务长;还没等他到任,清廷学部就“截胡”调江庸充学部普通司司员兼京师法政学堂教务长。既而修律大臣沈家本又派他去修订法律馆专任纂修,同时兼任法律学堂教习。沈家本是晚清最著名的法学家,也是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先驱。能让沈家本这样的大学者青眼有加,委以重任,亦可见江庸非同凡俗。1913年,沈家本逝世,大总统袁世凯挽联“法学匡时为国重,高名垂后以书名”,追悼会的主持人就是江庸。

辞官

民国四年(1915),江庸时任北洋政府司法次长,奉命考察东北三省综合治理情况。回来向大总统袁世凯复命,力陈奉天(今沈阳)、吉林两省政治腐败,军务废弛,只有黑龙江省将军兼省长朱庆澜励精图治,军政、民政皆蔚然可观。鉴于奉天在三省中的地位更为重要,江庸向大总统建议调朱庆澜督奉,而另选贤能管理吉、黑两省。哪知道袁世凯大不以为然,说朱庆澜军事尚娴,奉天政务未必胜任。江庸一回去就写辞呈,而且语颇激切。以致袁世凯不得不温言慰留而才作罢。

民国六年(1917),张勋复辟覆灭之后,冯国璋代理大总统,王士珍组阁,江庸任司法总长。大理院以内乱罪重判张勋复辟核心参与者张镇芳无期徒刑。张通过人脉关系疏通以求保赦,赦令须经司法总长副署才能生效。江庸以为:“时民国方恢复,张勋尚在逃,即赦复辟要犯,何以惩前毖后?”故拒绝副署而辞职。此事在当时影响很大,舆论许为“民国以来负政治责任辞职者,江庸是第一人”。

本文刊登于《古典文学知识》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