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首甘为孺子牛
作者 潘铭基
发表于 2025年8月

鲁迅创作了不少新文学作品,乃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不过,鲁迅出身旧学,他的诗作便以近体诗为主。其中撰写于1932年的七言律诗《自嘲》,更是脍炙人口,其云: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时运不济又能如何?稍欲挣扎便撞得头破血流。顶着破帽遮掩面容穿行喧嚣街市,犹如载着酒瓮的漏船在急流中浮沉。横眉冷眼迎向万人指责,俯身低头甘作百姓耕牛。且藏身书斋自成天地,任凭外界四季轮转。这显然是鲁迅的处世哲学。但我们这次想要讨论的,乃是诗中的“牛”。牛的形象总是刻苦耐劳而坚毅不屈,备受我国古人景仰和歌咏。

分类大不同

《尔雅》里的动物分类,有一项跟今人的观念大不相同,那便是“释兽”与“释畜”的分别。在《尔雅·释鸟》说:“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如此的分析十分简单,那便是生有双足而生羽毛的生物,我们称之为“禽”;生有四足而体被毛发的生物,我们称之为“兽”。有趣的是“释畜”,宋人邢昺同样害怕后世读者不明白,于是便有以下的解说:

《说文》云:兽也,人之畜养者也。所以与“释兽”异篇者,以其畜是畜养之名,兽是毛虫总号。故此篇唯论马、牛、羊、彘、犬、鸡,前篇则通释百兽之名。所以异也。

从以上文字可知区分“释兽”与“释畜”的关键,在于是否由人所畜养。在“释兽”里,融汇了百兽之名;而在“释畜”里只有马、牛、羊、彘、犬、鸡等六个种类的动物。显而易见,牛便是六畜之一,《尔雅·释兽》于此有着丰富的记载。

在仔细查看《尔雅·释兽》的记载前,让我们先看看许慎《说文解字》如何解释“牛”字:

牛,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象角头三、封尾之形。凡牛之属皆从牛。

此言牛是重要的祭祀牲畜。“牛”字又有“件”的意思;“件”表示事物的条理。“牛”字像牛角、牛头和牛尾三部分的形状,特别突出了隆起的肩胛和尾巴。所有与牛相关的字都以“牛”作为偏旁。许慎乃东汉人,当时对字形的构想,皆出小篆,并无今天所得见的甲骨文、金文等,故其所析并不一定正确。

据以上字形,可知“牛”字的甲骨文与金文皆以正面牛头为象,突出两只弯曲的牛角,商代金文尤为细腻,牛角、耳、目、鼻俱全,形象生动。《说文解字》的解说因未见甲骨文、金文,而以为“牛”字兼及牛尾,或有未备。

以下让我们回到《尔雅·释兽》对“牛”的种种介绍:

犘牛,犦牛,犤牛,犩牛,犣牛,犝牛,犑牛。角,一俯一仰,觭。皆踊,觢。黑唇犉,黑眦牰,黑耳犚,黑腹牧,黑脚犈。

本文刊登于《古典文学知识》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