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守护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近年来,国家卫生战略明确将提升初级保健服务能力作为优先事项,通过政策倡导和财政投入持续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建设。然而,人员短缺、能力不足等问题依旧是全球初级医疗保健体系共同面临的难题。
人工智能(AI)技术因其高效能和智能化优势,已逐渐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特别是新兴的生成式AI 技术正在医疗咨询、诊断、治疗、管理和教育等各个环节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比如,在很多研究中,AI 模型在疾病诊断任务中表现出色,甚至超越了部分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
然而,要实现 AI 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的真正落地,除了关注 AI 本身的技术能力之外,我们更需要深入思考:在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全流程中,AI 到底能解决哪些痛点和难点?哪些是我们亟须去突破且迅速转化落地的方向?

看法: 短期内只是辅助工具而非完全替代
AI 在卫生服务体系中短期内只能是辅助工具,无法代替医生进行全面的诊治。从落地实施角度看,AI 的黑箱、法律、伦理的不完善等这些短期内很难被完美解决的问题,都会限制 AI独立行医。因此,AI 医生的诊断能力即使被验证再强、对应的处理方案(下一步检查及药物处方)再准确,在应用场景中,依然需要专业医生进行细致判断和调整。何况,当下训练数据偏见、“幻觉”等涉及医疗安全的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被解决。目前部分研究中,用 AI 独立答题和人工答题的对比来评估 AI 的能力,与实际应用场景是不相符的。因为我们关注的是最终采取的诊疗实施方案及效率,而这会因医生自身水平定位以及对AI 的认知而产生很大差异。
其次,如果以诊断能力和药物处方作为AI“卖点”,解决的是否是医疗机构自认为的痛点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 AI 热潮下,虽然很多专家都在提倡新技术下的创新生态,不少医疗机构也在跟风式地接入 AI 大模型,好像谁不用谁就落伍了。但这种盲目的技术接入到底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应用场景又究竟是什么?特别是在县域基层,我们经常看到,虽然智能系统看起来很先进,但实际上“用不起来”,甚至很多医务人员根本“不知道怎么用”。为此,我们不妨反思一下,这到底是产品本身的信息平台不够友好、操作过于复杂,还是因为提供的功能并没有真正切中医生和患者的需求?
我们一直强调技术要赋能基层,但事实上,医生最头疼的可能并非 AI 诊断,而是写病历、与患者沟通以及任务考核,而这些是目前的大模型并未提供的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