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
作者 林立策
发表于 2025年8月

栏目主持人:许晓明 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民族艺术》主编,研究员

南音是流传于闽南泉州、晋江、漳州和厦门一带的传统音乐艺术,其旋律缓慢、简单而优雅,以泉州方言演唱,保存着我国古老的民间音乐和诗歌。南音深深扎根于闽南地区的社会生活,在各种节日庆典、人生礼仪中均能听到弦管声声,雅韵悠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将其对应3 个可持续发展指标——“优质教育”“体面工作和促进经济增长”“和平、正义和强大的机构”。对南音的保护传承,一是寓教于乐,可以推进美育浸润行动;二是可成为文旅流量,促进经济的发展;三是可促进人与人之间友好沟通、相互尊重、和谐共处。南音随着闽南移民传播至我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居住地,袅袅南音成为牵动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的美丽乡愁,是联系世界各地闽南人的精神纽带之一。

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传统乐种之一,被誉为“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不仅遗留着中国古代音乐的基因,也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记忆。

南音自福建泉州发源并在闽南大地生根开花后,随闽南人的迁徙脚步逐渐传播至我国台湾、香港等地以及东南亚的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海上丝绸之路(简称“海丝”)沿线国家。南音如一颗熠熠生辉的音乐明珠,镶嵌在“海丝”文化带上,见证了闽南人移民的心路历程,联络着海内外闽南人的故土乡情与文化认同,也推动着“海丝”沿线地区的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2006 年,南音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 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 世纪 50年代之前,南音在泉州地区历来称为“弦管”,流传到厦门地区后改称“南乐”,传至台湾地区则称“南管”,传到东南亚国家又有“郎君乐”“郎君唱”等称谓。1950 年,泉州弦友组成社团时,取名“泉州南音研究社”,始称“弦管”为“南音”。之后“南音”之名便被社会普遍接受。但是无论传至何地,南音一直保留着须用泉州鲤城古方言演唱、使用配套乐器编制、遵循“起指煞谱”表演习规及其他文化礼仪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海丝”文化带上的南音文化家族,依然保持着该乐种的文化精髓与音乐特色。

南音上下四管乐器。作者供图

谈及南音的源头,社会上存在不同的说法,但普遍认为它是古代宫廷音乐的遗存。然而它究竟源自哪个朝代,因缺乏直接的历史证据,目前尚无确切的年代定论。仅从现存关于南音最早的明代文献《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来看,至晚在明代末期,南音就已融入闽南当地百姓生活且有着广泛的传播与影响力,可见南音有确凿证据的历史已有四百余年。若结合曲项琵琶、南音洞箫(亦称“尺八”)、二弦(与古代奚琴形制相类)、三弦、拍板等形制古老的南音主奏乐器来推测,南音应来源于明代之前的某个历史时期。

这些由“丝”“竹”(琵琶、二弦、三弦因旧时用丝弦而归为“丝”类乐器,洞箫为“竹”类乐器)两类材质构成的主奏乐器,即是南音旧称“弦管”的由来。这些乐器除了形制古老外,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象征内涵。

本文刊登于《海外星云》2025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