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持续开展检验检查互认工作,截至2024年底,北京市140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现181项医学检验结果、300项医学影像检查结果的线上共享调阅、互认。至2025年底,检查结果互认医院数量将新增60家,达到200家,覆盖北京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97%的门诊量,让更多市民受益。
2025年至今,北京市已累计完成超 60 万次检验结果互认、1.5万次检查结果互认,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超千万元。这些数据的背后,不仅体现了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还切实减轻了患者的就医负担。医院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疑难病症的诊断与治疗中,推动医疗服务从“重复低效”向“精准高效”转型,进一步推动了北京市医疗服务的便民化、集约化发展。
专家评 北京天坛医院信息管理与数据中心主任李瑞表示,自去年8月以来,北京天坛医院就实现了181项医学检验结果、300项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与其他医院的线上共享调阅、互认,这无疑有助于患者节约诊疗费用,也能让医生及时调取数据。
我国科学家为骨修复开辟新路径

云南省骨与关节疾病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胡敏团队通过化学重编程和球状化技术,将皮肤成纤维细胞转化为诱导性成骨细胞,相关研究发表在国际期刊《生物活性材料》上。
与传统的二维单层细胞培养相比,诱导性成骨细胞球具有更高的细胞存活率、更强的功能活性,以及更好的对骨缺损病灶微环境的适应能力。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诱导性成骨细胞球能够显著提高骨缺损部位的骨体积分数、骨表面积分数、骨小梁数量和骨密度等指标。
这一突破,不仅有望解决临床治疗中同种异体骨来源严重不足的现实问题,还为利用自体组织工程骨精准治疗骨损伤奠定了基础,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再生医学的发展。
专家评 论文第一作者、云南省骨与关节疾病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燕皎介绍,诱导性成骨细胞具备了与天然成骨细胞高度相似的生物学特性,为开展骨损伤的自体细胞治疗,尤其是老年人骨损伤的自体细胞治疗,奠定了基础。
我国血液安全总体水平位居全球前列

自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全面建设无偿献血制度,血液管理法制体系日益完善,全国千人口献血率达到了11.4。目前,我国血液安全总体水平位居全球前列。
我国采取了多种措施保障血液安全供应。一是加强无偿献血宣传动员;二是持续提升血液管理信息化水平;三是健全全国血液联动应急保障能力,精准开展跨区域血液调配,保障重点地区、重要时间节点的血液供应;四是夯实血液安全底线。
专家评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高光明指出,临床用血时收取的费用,是用于血液的采集、加工处理、储存、运输以及临床用血管理的相关费用。这些费用并非血液本身的价值,而是确保血液质量和安全所产生的必要成本。《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无偿献血者临床需要用血时,免交上述费用。
形神兼养,中医为儿童青少年构筑心理健康“防护网”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抑郁、焦虑等心理行为问题频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中医药与儿童青少年健康”专题发布会,倡导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筑牢防线。
在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中医具有系统而独特的干预体系。基于“形神兼养”的整体观,中医认为,儿童的情志问题与“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通过多维度调理能有效改善情绪问题。
中医特别注重预防保健,建议家长常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接触大自然,同时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于重度心理问题,要早期识别、及时干预,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为心理健康筑起“防护网”。
专家评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健康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梁辰建议,中医心理调养可从调理体质、平衡情志、改善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入手,由专业医师制订个性化方案,帮助孩子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梁主任强调,心理调养贵在坚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