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上的“小肉粒”莫乱抠
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自己皮肤上长了“小肉粒”。网上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疣,有人说是瘤,听起来很吓人。别慌,皮肤上的“小肉粒”有很多种可能,正确处理可以消除。
● 皮肤上的那些“小肉粒”
1.软纤维瘤
【外观】米粒到黄豆大小,柔软无痛,颜色呈肤色或浅褐色。
【成因】与皮肤遭摩擦、肥胖、激素水平变化(孕期)相关。
【特点】与人乳头瘤病毒无关,无传染性。
2.寻常疣
【外观】多为黄豆大小的坚实丘疹,表面粗糙,颜色可呈灰黄、污黄或污褐色。
【成因】与病毒感染、传染(与患者共用毛巾等)、皮肤损伤等相关。
【特点】与人乳头瘤病毒有关,有传染性,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
3.丝状疣
【外观】细长丝状凸起,顶端粗糙,可能多发成簇。
【成因】由低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引起,通过皮肤接触传播(抓挠、共用毛巾等)。
【特点】有传染性,免疫力低下时易复发。
4.脂溢性角化
【外观】表现为褐色扁平斑块,逐渐隆起。
【成因】与日晒、年龄增长等相关。
【特点】与人乳头瘤病毒无关,无传染性。
除了上述4种,皮肤上的“小肉粒”还有可能是扁平疣、传染性软疣、弹性纤维假黄瘤、樱桃样血管瘤、色素痣等。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祝您健康》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