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 鲜鱼子酱
作者 唐仁承
发表于 2025年8月

今年上半年,有三件事情引起了我对鱼子酱的关注。

第一件是香港离岛中具有经典欧陆风格的愉景湾地区,有家五星级酒店推出了每位近800港币(约合人民币731元)的海鲜早午自助餐。鱼子酱和香槟是其卖点,可以尽情品尝。媒体高度评价:这是一次味觉和视觉的双重享受。

第二件是从事海鲜业的好友曾发来邀请函,请友人们出席在美国波士顿举办的2025北美波士顿水产展。北美水产展于1982年首次举办,每年一届,被誉为“世界三大水产贸易平台”之一,也是北美水产行业的风向标。细看邀请函,展会主角之一也是鱼子酱。虽因时间冲突未曾赴会,我却对鱼子酱加深了印象。

第三件是某天,一位香港老总打来电话,说是他投资的千岛湖边的公司原本专注于蜂产品加工业,现在养殖鲟鱼也取得进展,所产小罐型成品鱼子酱已经出口美国。虽然因为关税战一度受到影响,然而最近又恢复出口了。

原本不相关的三件事情,焦点却是同一个——鱼子酱。

印象中,鱼子酱一直被认为是奢侈品。一是因为其资源珍稀,数量少,价格贵;二是因为其营养价值高,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其曾经是欧洲上流社会专享,如今却开始有所普及,实在令人惊讶。

细细观察,在香港,运用鱼子酱的菜式和点心居然还不少。

最常见的是吐司或饼干,表面涂抹一层酸奶油,再铺上少量鱼子酱。这样的吃法,简单又方便,而且口感富有层次。

鱼子酱寿司也很普遍。在寿司的顶层铺上一层鱼子酱,显得格外诱人食欲。

本文刊登于《食品与生活》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