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暑有方 安然度夏
作者 沈晔
发表于 2025年8月

据中国气象局权威数据显示,1961-2024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升高0.31摄氏度,高于同期全球平均升温水平;2024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较常年值首次高出1.0摄氏度,为1901年以来的最暖年份。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在这酷热难耐的气候背景下,科学防暑成为每个人夏季健康的必修课。面对高温的严峻威胁,合理使用防暑药物是预防和治疗中暑的重要手段,但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这些药物却大有学问。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防暑药物及其使用之道,一起安然度过炎炎夏日。

认识中暑:防暑用药的基石

中暑绝非仅仅是“感觉太热而不舒服”这般简单,而是可能危及生命的严重病症。依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中暑可分为三种类型: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先兆中暑的主要表现是大量出汗、口渴、乏力、头晕,或者出现肌肉痉挛如小腿抽筋,体温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低于38摄氏度),可能伴有恶心、注意力不集中。

轻度中暑者会出现体温升高(38~40摄氏度)、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快而弱、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可能出现一过性晕厥。

重度中暑者可出现高热(体温超过40摄氏度)、意识模糊、抽搐甚至昏迷。其中热痉挛多见于青壮年健康人群,表现为在高温环境下进行训练时,训练过程中或训练后出现短暂、间歇发作的肢体或腹壁肌肉抽动,导致肢体活动受限、腹痛,一般持续时间为数分钟。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的体温升高。

热衰竭,多见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疾病患者,常表现为多汗、疲劳、乏力、眩晕、头痛、判断力下降、恶心和呕吐、肌痉挛、心率明显增快、体温升高、直立性血压或一过性昏厥等。如不能及时诊治,患者可发展为热射病。

热射病,中暑最严重的类型,突出表现是出现不同程度的神志障碍,分为劳力型热射病和非劳力型热射病两类:劳力型热射病多见于健康的年轻人,长时间暴露于高温、高湿、无风的环境中,进行高强度训练或重体力劳动一段时间后,可出现发热、头痛或忽然晕倒、神志不清等,继而体温迅速升高,达到40摄氏度以上,出现谵妄、嗜睡和昏迷等;非劳力型热射病常发生于年老体弱者、婴幼儿和慢性疾病患者,刚开始,患者的症状不容易被发现,1~2天后症状加重,出现神志模糊、谵妄、昏迷等症状,体温可高达40~42摄氏度。

本文刊登于《食品与生活》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