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随着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变化,不知从几时起,“晚睡强迫”“手机控”“路怒”“拖延症”“疑病”等词汇频繁涌现,其背后更折射出现代人心理不适及对自身心理状况的担忧。其中的“疑病”您遇到过吗?您了解多少呢?
“疑病倾向”与“疑病症”
好友父亲徐大爷今年80岁,一次感冒痊愈后,过了数月他还总是感觉气急心慌,便认为自己患有严重心脏病,成天担心得不行。好友多次陪他就医,并应医生要求做了一次心脏彩超。复诊时,医生耐心解读了徐大爷的心超报告,告知其无心脏器质性疾病,并鼓励徐大爷要保持乐观。自此徐大爷打消了自己生病的疑虑,心情随之开朗,之前的症状也“神奇”地消失不见,徐大爷成功摆脱“疑病倾向”。
疑病倾向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个人出于某种原因而担心自己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疾病,在大脑中形成先占观念,就会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相关部位上,这种过度关注会增加身体敏感性,甚至产生紧张恐慌情绪,继而出现心跳加快、焦虑不安、肠胃不适甚至头痛、头晕等躯体症状。不过,这类情况可以依靠乐观情绪、积极行动和正确疏导化解。
如果出现反复就医、重复检查,对医生的诊断持怀疑态度,尽管医生多次进行解释无病或仅为小病,却不能消除其内心高度焦虑和持续担心,严重影响生活和精神状态,甚至导致社会功能下降,并且此类情况持续了至少6个月,这就成了疑病症。疑病症曾被认为是一种神经官能症,通常是指病患有某种疾病的强迫思维或坚信自己已经患病,不自觉地夸大或曲解症状。疑病症现如今也有了更准确的名称——“疾病焦虑障碍”,它需要专业医生根据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和干预治疗。
“疑病倾向”及“疑病症”发生的因素
他人暗示的影响 王叔近日频繁就医,这一切只是源于一次聚会,席间昔日老领导关心地问道:“老王,你怎么看着不精神?”这句话在王叔心里埋下疑问,自此遍访医院各个科室,但始终查不出病,反而变得郁郁寡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