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等关税”延期,特朗普贸易战“加戏”
特朗普把“对等关税”将如何影响世界的悬念又延长了一点。今年4月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要对80多个国家征收高额“对等关税”。这项新政原定于4月10日生效,但4月10日当天特朗普又宣布对部分国家施行90天的关税暂缓征收政策,以此商议新的贸易协定。在此期间,美国保留实施10%的“基准关税”。按原计划,对等关税将从7月10日正式实施。但7月7日,原本已经严阵以待迎接“对等关税”新政的数十个国突然又被通知了“延期”。
当天,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称,已经向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领导人致函,通知他们在不能与特朗普政府达成协议的情况下要从美国时间8月1日起支付关税税率,各国将面临的税率从25%到40%不等。
当被问到8月1日是不是最后的期限,特朗普回答:“我会说是确定的,但不是100%确定。如果他们打电话来说想以不同方式处理,我们也会持开放态度。”在此前90天的延期中,美国仅与英国、越南达成贸易协议,并与中国达成部分协议。
在新一轮延期中,特朗普也收获了一些进展。7月23日,他在社交平台说美国已与日本达成一项贸易协议,并表示他将对日本加征15%—低于信函中的25%—的所谓对等关税。而根据该协议,日本将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并称美国将从这些投资中获得“90%的利润”。特朗普随后宣告“谈妥”的还有印尼和菲律宾。

欧盟并不想顺从。由27个国家组成的欧盟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在7月10日前,欧盟委员会一直在努力与美国达成一项基本协议,但在给欧盟的信中,特朗普说8月1日起要对来自欧盟的商品征收30%的关税,高于他在4月首次提出的20%。
这一转变让原本持温和立场的德国开始向持对抗立场的法国靠拢,而欧盟内两大主要经济体的对抗情绪也影响了整个欧盟的决策。7月13日,德国财政部长拉尔斯·克林贝尔表示,如果谈判失败,欧盟将需要“果断的反制措施,以保护欧洲的就业与企业”。
《纽约时报》认为,特朗普将关税视为权力的体现,而非贸易工具。这一点或许从特朗普对巴西的关税政策上最能体现。7月10日,特朗普致函巴西政府称将从8月1日开始对巴西商品征收50%的关税。特朗普的“对等关税”名义上是消灭贸易逆差对美国的威胁,但2024年美国对巴西的贸易顺差为74亿美元。特朗普并没有隐瞒其真实目的。在信中,除了新的关税税率,他还表达了对巴西政府审判前总统雅伊尔·博索纳罗的不满—博索纳罗是特朗普的长期盟友。

关税威胁,还能构成威胁吗?
4月,当特朗普宣布将实施“对等关税”政策后,全球股市一度陷入恐慌和抛售,直到特朗普宣布暂缓90天实行,股市动荡才停止。当7月初他宣布将从当地时间8月1日起进一步提高一些国家的关税,投资者的反应却十分平淡。《华尔街日报》分析称,可能有三点原因给了投资者信心。其一是,人们开始认为特朗普的威胁只是一种施压策略,《金融时报》5月发文说“特朗普总是临阵退缩”。其二是,部分人相信,法院可能会阻止关税生效。其三,人们更信任企业财报和经济报告中的数据,而现在比想象中乐观。摩根大通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年化增长率为2.4%,与长期趋势大致相符。
但特朗普的关税威胁也确实影响到了一些国家。根据日本财务省的数据,今年6月,日本对美国的出口额同比下滑11.4%,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也萎缩了22.9%。这些都是关税变化带来的影响。而韩国关税厅的数据显示,7月前20天韩国出口同比下降2.2%。韩国全国民主劳动组合总联盟(KCTU)劳工研究所研究主管金成赫表示,汽车、钢铁、半导体和制药行业的出口商受到的影响尤其严重。
特朗普的“对等关税”名单中有许多过去曾将自己视做美国盟友的国家。据《纽约时报》报道,如今这些美国的盟友正试图摆脱对美国的依赖。例如韩国新任总统李在明已向澳大利亚和德国派遣特使讨论防务和贸易问题,印度尼西亚表示即将与欧盟达成协议,将双方大部分关税降至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