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技术公司开始研究技术心智
作者 王杰夫
发表于 2025年8月

过去一个多月里,MiniMax和月之暗面接连发布了它们的最新基座模型MiniMa x-M1和Kimi K2。这两个模型仍然都是与OpenAI的o1以及DeepSeek的R1类似的推理模型,有趣的不是它们在技术上的突破本身,而是营销方式。

两家公司都效仿了DeepSeek的“出圈路径”—走开源模式,即第一步先去海外开源社区展示自己,等在技术圈火起来后,再把热度传递回大众圈。

先说月之暗面,它7月11日发布了参数量比DeepSeek的R1大得多的K2模型后,就把模型放到GitHub、Hugging Face等开源社区开源,一周后的7月18日,大模型榜单LMArena的排名显示,K2超过了DeepSeek的R1,成为开源模型中能力表现最好的模型,在编程和智能体维度的测试中仅次于闭源模型Claude Opus4,在工具调用能力测试中仅次于同样闭源的GPT-4.1。而且,Per plex it y的CEO测试完K 2后说,打算接下来让Perplexity基于K2模型做后训练。

一位月之暗面内部人士对我说,年初DeepSeek爆火后,他们提升了对两样东西的重视:一个是模型本身的重要性,对应的是去年包括Kimi和豆包在内的产品端投流大战,各家对这场大战投入巨大,胜果却被半路杀出的DeepSeek摘走,这一点上,字节跳动也在今年年初做出了同样反思和战略调整;而第二个开始被月之暗面重视的东西,是如何在用户那里树立起“技术心智”。

在月之暗面内部看来,模型实际能力的高低只是影响用户心智的因素之一,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用户对模型能力的个体感受,这就涉及到品牌如何自我营销。上述人士说,他们既研究了DeepSeek的出圈之路,也研究了Manus的走红过程。他们发现Manus今年3月也是先从海外的A I意见领袖那里火起来的,当海外用户讨论了一夜后,第二天凌晨,中国用户醒来,发现他们“好像错过了什么大事情”。

本文刊登于《第一财经杂志》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