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大学教授到保洁阿姨,从地铁车厢、餐厅等位区再到睡前一小时,微短剧已经成为大众空余时间主要的娱乐方式。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6.62亿,网民使用率攀升至59.7%,全年行业总规模突破50 4.4亿元,首次超越传统电影425.02亿元的总票房。DataEye研究院预测,2025年微短剧市场的规模将突破680亿元,2027年有望达千亿元。
爆发式增长背后,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碎片化娱乐需求的集中释放,也催生了众多发掘这些需求的创业公司和播放平台。
2024年,随着部分短剧被认为低俗、成瘾而被下架后,国家广电总局在当年确立了“分类审核”与“持证传播”的管理框架,推动行业转变。免费短剧的兴起,改变了制作方盈利的模式,这使得创作者不再只为了提高卡点集的付费率而设计一些疯癫无脑的反转情节,开始挖掘新的题材类型。而长视频平台的入场,为短剧引入了更多影视行业的专业生产团队,改变了短剧的内容生产方式,使得更多的类型短片进入观众视野成为可能。
精品化成为2025年短剧市场的热点,但也引发了部分争议。无论走向精品与否,这场注意力争夺的最根本对象,都是观众愈发珍贵的时间。从2024年6月到12月,仅半年时间,微短剧独立应用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从90分钟涨到101分钟,已经追平了即时通讯的使用时间。而制作方们希望,接下来人们愿意在更多元的内容上花费更多的时间。
短剧题材多元化
如今,短剧厂牌已成为平台构建内容识别度和用户信任度的关键机制,观众中甚至出现“追厂牌”的观剧习惯。听花岛推出的《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家里家外》《引她入室》,熊和兔剧场的《痴人之爱》《声色犬马》,马厩制片厂的《深情诱引》《情靡》等,均是短剧领域内口碑与热度兼具的作品。
经过前期的高速发展,短剧行业已告别野蛮生长,剧本创作、剪辑制作、投流发行进入了精细化运作阶段。越来越多影视公司、网络文学平台及MCN机构纷纷布局短剧厂牌,通过建立品牌形象强化市场存在感—麦芽、九州文化、河马、听花岛、华策影视、完美世界等机构均已推出自家短剧厂牌。字节跳动旗下的“红果短剧”对《第一财经》杂志表示,精品化制作已成为当下的行业共识。
听花岛由十月初五影视传媒有限公司于2023年创立,被称为国内精品短剧第一厂牌。其创始人马凌(网名咪蒙)曾对外表示,团队在2021年切入短剧赛道,正是基于两组关键数据:70%的长视频用户习惯倍速观看,40%抖音用户偏好影视解说—这让他们看到了短剧的潜在空间。
听花岛的大部分剧集在70到100集,每集时长2分钟左右,看完整部剧只需花费2到3小时,约等于一部电影的时间。这也是各平台上短剧普遍的消费时间。

这家公司的发展轨迹颇具行业代表性。2023年11月,它推出的宫廷题材短剧《黑莲花上位手册》曾创下24小时充值2000万元的成绩,但因传递极端复仇等不良价值观被微信、快手等平台下架。此后团队迅速调整方向,放弃了“打脸复仇”等高风险题材,转向家庭伦理、年代怀旧、女性成长等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创作方向,推出年代剧、悬疑女性剧、大女主剧、古装言情剧等。
2024年2月,听花岛推出的《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以年代家庭生活为切口,女主角作为穿越者,以现代知识“降维打击”,通过创新手段实现经济独立,颠覆了传统年代剧中女性依附男性的设定,上线当日充值即超2000万元;另一部作品《家里家外》凭借四川方言和1980年代的怀旧滤镜,以重组家庭为切口,讲述主角如何用包容与爱化解矛盾、守护小家,全网话题量突破50亿。
内容转型的背后,是短剧行业从“情绪刺激”到“情感共鸣”的内容转变。“短剧已经走过单纯追求扇巴掌的爽感的阶段,情感表达更细腻了”,一位不愿具名的短剧公司员工对《第一财经》杂志说。另外,短剧内容“长剧化”成为行业的重要趋势,听花岛团队开始学习长剧的各项细节,曾针对《请回答1988》等长剧经典撰写10万字研究报告,拆解人物出场、旁白设计等环节。
2024年不同题材微短剧数量前十占比

这种变化也推动了女频短剧的主流化。“女频”指的是网络文学中针对女性读者的一个频道或分类,也泛指这类产品,与之相应的,则有专门针对男性受众的产品“男频”短剧。听花岛早在2023年年底就察觉到女频类型的兴起,陆续推出《夜色将明》《引她入室》等作品。这一趋势也在平台数据中得到验证:2025年上半年红果平台上播放量破10亿的17部短剧中,女频短剧占比高达90%。
于今无量厂牌旗下的《好一个乖乖女》是女频爆款剧的典型案例。这部2 02 5年春节档推出的女频作品因结合了爽剧中的复仇元素与经典偶像剧恋爱元素而成为爆款。与于今无量2024年的爆款《厉总,夫人她罪不至死》相比,这部剧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人物塑造的进化。“‘厉总’题材的女主设置偏‘虐’,而‘乖乖女’的女主角是独立自强的形象”,于今无量创始人李峻丞对《第一财经》杂志说。
目前短剧市场上的主要玩家分为两类,一类是于今无量这样有互联网背景的团队,另一类是从传统影视转型的公司。前者擅长用户洞察但缺乏制作经验,后者精于拍摄却难改影视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