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如何做一个不被干扰的人?
作者 符淑淑
发表于 2025年8月
尼尔·埃亚尔(Nir Eyal),曾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与Hasso Plat tner研究所任教,2014年出版的畅销书《上瘾》已被译成18种语言在全球出版,2021年出版《不可打扰》。

尼尔·埃亚尔(Nir Eyal)是畅销书《上瘾: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四大产品逻辑》(以下简称为《上瘾》)的作者,曾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和哈索·普拉特纳设计学院教授行为设计学,专注于心理学、技术和商业三者间的交叉领域研究。他自己创过业并成功出售了两家公司,同时也是一名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这本书影响了一批硅谷的开发者和产品经理。

在中文语境里,埃亚尔提出的用户行为设计模型被翻译为“上瘾”(Hooked),但他本人更常用“养成习惯”“黏性”这一类形容词。这也促使他更深入地探索人类心理,并写了另一本书:《不可打扰:不分心的行为科学与习惯训练》。

距离《上瘾》出版已经过了11年,网络被新的娱乐、新的社交功能所占据。埃亚尔认为,Hook模型在今天仍然适用,短视频应用是极为成功的案例之一—它缩短了用户养成习惯的时长,让人们更容易沉溺。他每隔几年会修订《上瘾》,更新书中那些设计案例。

埃尔亚近年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即将出版的第三本新书《BeyondBelief》上。他想要观察和分析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建立起坚定的信念系统—不论是关于健康、消费、技术、身份,还是对世界的理解。他认为,信念并非凭空产生,它是一种“设计出来的感觉”。这延续了他一贯的“行为设计”思路,也将Hook模型和注意力管理理念拓展到了认知层面。

我们找到埃尔亚,和他聊了聊这个时代的用户行为,以及技术、商业、伦理道德等议题。他认为让人上瘾的产品设计是中性的,用户个人有责任管理和控制自己,并且明确反对对此类技术实行大范围、一刀切的监管。

Yi:YiMagazine

E:尼尔·埃亚尔(Nir Eyal)

Yi:你的第一本书是11年前出版的。作为行为设计学专家,你现在主要研究什么?和10年前相比有什么变化?

E:依我看,《上瘾》里面的核心理论—H o o k 模型这1 0 年来基本没有变化。因为人的心理结构是不会变的。触发(T r i g g e r)、行动(Action)、多变的酬赏(Reward)、投入(Investment)这4个步骤如今依然适用。当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获得“奖励”的方式会有些不同。比如在中国,人们无聊的时候会选择某种方式来打发时间,在美国可能会不一样。但这不影响模型本身的结构。我的日常工作其实也没变太多,还是在帮助公司设计更具黏性的产品、培养健康的用户习惯。不过现在我也开始关注别的心理议题了。《上瘾》这本书是关于怎么用技术帮助用户形成好习惯。而我后来出的《不可打扰》,讲的是如何戒除那些让我们分心的坏习惯。

Yi:世界改变了很多,10年前你写在书中的案例现在几乎都被淘汰了。短视频出现了,每个社交软件都想给自己加上信息流,好让人们不停地滑动手机屏幕。你怎么看短视频这件事?它似乎完美符合Hook模型?

E:短视频确实让很多事情都变得不一样了。我觉得它其实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例子,诠释了我11年前在《上瘾》里写的内容。TikTok、Instagram Reels还有抖音,其实都高度符合Hook模型,而且是“高速版本”的。

短视频产品就是把Hook模型的4个步骤压缩得特别快,所以人更容易上瘾。你可以看看人类信息消费的演变:最早是剧场那种形式,那时候还没多少人识字,所以只能看戏剧。后来人们会读小说,信息获取速度加快了。再后来是广播、电视、博客,然后现在是短视频。举个例子,触发大家去看短视频的原因,可能是“我现在有点无聊”或者“我有点时间”,然后就会拿出手机—这是“行动”。然后你看到的视频内容就是“多变的酬赏”。你每次刷、每次停留,其实都在“投入”平台。平台则会根据你的行为记录判断你下一次想看什么。所以短视频不仅符合Hook模型,还把这个模型发挥到了极致。

Yi:最关键的是速度吗?还是说现在的平台在“多变的酬赏”这一步有特别的设计?

E:我觉得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现在手机的普及率比以前高得多,意味着有更多人可以接触到这些内容。第二个原因是这些平台是算法驱动的,也就是说Hook模型里的第四步“投入”变得特别关键。你每次看的时长、有没有评论、有没有互动、你有没有看完整个视频,这些都是你给平台“输入”的数据。

本文刊登于《第一财经杂志》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