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3日,德国小城维滕贝格的集市广场上搭建起一张500米长的宴会桌,两千多人载歌载舞、觥筹交错,只为庆祝一对500年前在此喜结连理的新人—当时41岁的马丁·路德博士和26岁的卡塔琳娜·冯·波拉。
那是一场意义非凡的婚礼,路德反抗天主教神父必须独身的禁令,迎娶了修女卡塔琳娜。他的婚姻,成为他用来对抗教皇的武器。这宗被后人视为宗教改革的婚礼,也是对女性身份在信仰生活中的伟大肯定。
1517年,这位路德博士把他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钉在了距离他举行婚礼的地方(现为路德之家)3 5 0米远的市镇教堂的大门上,向罗马圣座、阿尔布特主教联合发起的恶名昭彰的兜售赎罪券敛财一事发起公开挑战,成为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先声。

标题
如今,维滕贝格的全名已经改为名副其实的“路德之城”(Lutherstadt-Wittenberg)。对静静流经这座古城的易北河而言,50 0年不过是惊鸿一瞥。这里过去是萨克森-维滕贝格一支的选帝侯费德烈的宫邸所在地,从教堂的外形依然能看出当年的辉煌。我绕到教堂侧面去看那扇著名的论纲之门,发现一个不知哪里来的摄制组正在拍摄。主持人手举一份仿造的论纲,身后正是那扇著名的大门。“500年前,这扇木门是维滕贝格大学的黑板报,各种信息都被张贴在这里,供人阅读。”他对着镜头说道,后来它被换成了铜门。
有学者分析,路德的行为八成是后来被神话了,最初他不过是把论纲邮寄给了几位大主教和神职人员。那位主持人手里拿的仿制印刷品也不符合事实—当年路德是用拉丁文手写的。但路德生逢其时,当时古登堡活字印刷术已经面世半个多世纪,古登堡本人在世时甚至也参与了赎罪券的印制。路德供职的维滕贝格大学、他的画家好友克拉纳赫家中也都设有印刷作坊。
“所以他们靠着经历的许多磨难而进入天堂,而非靠虚假的平安担保”,这是《九十五条论纲》的最后一条。仔细查看这些论纲,会发现每个句子都非常短小、通俗易懂,而且字数都控制在140个字以内。如果路德生活在今天,他肯定是一个社交网络达人,他的这些论纲,相当于在X平台上发了95条推文。

如此通俗易懂的论纲手稿很快被人从拉丁文翻成德文,并在纽伦堡、莱比锡和奥格斯堡等城市大量印刷。消息不胫而走,“在15天之内”已经“传遍全国”。
迈入教堂大门,墙壁上巨大的彩色玻璃在阳光下演绎路德玫瑰的标志—那是后来路德模仿欧洲贵族的纹章为路德教派设计的图样。
祷告席上空还有一个“空中飞人”—艺术家恩斯特·巴拉赫为纪念在“一战”中阵亡的士兵,创作了雕塑作品“悬浮之人”。该雕塑后来被纳粹融毁,这是战后重新制作的复制品。
循着悬浮之人的目光,就到了讲道台,台下便是马丁·路德的墓穴。上面的拉丁名牌写道:神学博士马丁·路德在此长眠,公元1546年2月18日他卒于家乡艾斯莱本,活了63年2个月零10天。
从教堂沿着细碎鹅卵石铺就的马路一直往西走,经过华丽的市政厅和小广场,就到了路德故居。
这是一栋黄色的三层中世纪小楼,展厅最显眼处摆放着路德和妻子卡塔琳娜的对幅肖像画。路德是那个年代拥有最多“自拍照”的名人,光“结婚照”,他的朋友、画家克拉纳赫就为他画了4组。作为中国人,在某个角落看到类似“老婆大人是领导”这样的话,则不免会心一笑。

路德时代的人大多是文盲。为此,路德选择利用图像传播,玫瑰纹章便是一例。我们今天看到的所有关于路德的图像,主要来自“婚纱照”画家,即老克拉纳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