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0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次召开,明确了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方式、动力、工作重心和方法的“五个转变”,提出了“一个优化、六个建设”的七方面重点任务。其中,“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居于首位。
城市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有城市群、都市圈建设,也有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还有县城建设、城乡融合等。
在城市工作中,怎样做好这项首位任务?
认识论决定方法论,首先是要顺势而为,实现理念升维。
相比10年前,城市工作的“时与势”都发生了深刻改变。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一个重要论断,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
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化率从2012年53.1%上升到2024年67%,城镇人口由7.2亿增加到9.4亿,城镇化率即将跨入70%的节点,意味着摊大饼、归大堆式的城市大规模建设时代基本结束。9亿多人的城市群体,大量存量空间面临很多新问题,需要用新理念、新方法去破解。
比如,处在中国城市体系金字塔尖的上海,其城市建设对全国都有风向标意义。围绕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上海实现了黄浦江、苏州河中心城区岸线的历史性全线贯通。曾经的百公里“工业锈带”,变身可游可赏的“生活秀带”。在这条秀带上,新经济、新空间、新产业蓬勃生长,科创、文化、时尚等要素加速集聚。
发展理念改变带来城市蝶变,但全国690多座城市不可能都是复制粘贴上海,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走特色化道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是百花齐放,不是千城一面”。
其次,安全是城市发展的底线。对任何一座城市来说,“面子”和“里子”一样重要,真正能体现一座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不是靓丽的高楼大厦,而是平常看不见的地下空间。
怎样确保城市地下空间安全?从杭州城市大脑到合肥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创新,实现了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变得更聪明、更智慧。
一座“会思考”的智慧城市,能让市民生活更安全、更美好。这是城市发展的最终落点,因为在城市有机生命体系里,人是主角、是核心。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投资于人”,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城市公共服务提升。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五个更加注重”,其中有一项是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城市工作不能仅看一时“显绩”,更要看长远“潜绩”,下一番“绣花”功夫,要“按规律办事”“内涵式发展”。
这检验的是城市建设者和治理者的政绩观,尤其是要解决不懂装懂、自以为是的问题,防止出现拍胸脯、拍脑瓜、拍屁股的“三拍”干部,真抓实干才能切实建设好“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