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消费领域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新消费观念如春笋般蓬勃兴起,重塑着消费市场的格局。在新消费浪潮中,有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情绪消费、反向消费和科技消费。分析这些新消费观,可以深刻理解新消费,更好推动消费市场的发展和升级。
情绪消费:快乐、治愈
与认同成为新“刚需”
最近,淘宝上一款名为“爱因斯坦的脑子”的虚拟商品很火,销量突破7万份,买家付款后仅收到一句温馨提示:“您订购的爱因斯坦大脑已自动长到您的脑子上,可能会悄悄变聪明。”
为虚拟的“爱因斯坦的脑子”买单,在捏捏乐的挤压中解压,在“撞云”活动中撞出好运……这些看似荒诞的交易背后,其实是一种新消费观的兴起,即消费者不再只为实用功能买单,更为商品带来的心理慰藉与情感共鸣付费,即情绪消费。
情绪消费打破了传统消费“功能至上”的逻辑,将目光投向消费者内心的情感需求——或为片刻的愉悦,或为压力的释放,或为自我的认同,每一次消费都是一场与心灵的对话。
情绪消费的核心,是消费者为“情绪价值”买单。这里的情绪价值,既包括积极情绪的获取,比如通过一场沉浸式戏剧获得的快乐、用一支限量版口红收获的自信;也包括负面情绪的消解,例如在深夜食堂的热汤里慰藉孤独,靠一场说走就走的短途旅行逃离焦虑。它的本质,是人们通过消费行为,完成对内心状态的调节与关照。
在具体场景中,情绪消费呈现出多元面貌:年轻人为宠物购买“豪华套餐”,是在投射陪伴的渴望;白领在工位摆放香薰与绿植,是在用小确幸对抗工作压力;年轻人为偶像周边疯狂,是借粉丝身份找到归属感;甚至“治愈系”商品的走红,从解压玩具到降噪耳机,都在呼应着年轻人对情绪安宁的追求。这些消费行为或许在传统视角下“不实用”,却精准触达了“我需要被理解、被满足”的心理诉求。
情绪消费的主力军是年轻人。麦肯锡《2024中国消费趋势调研》显示:64%的消费者更看重精神消费,年轻群体比例更高;近30%的年轻人将“情绪疗愈身心”作为消费决策的核心考量。
情绪消费的火热并非偶然,而是时代变迁与社会心理共振的结果。其中,快节奏生活的“情绪代偿” 是首要推手。当996、内卷成为常态,年轻人的情绪储备被不断消耗,急需通过消费快速“充电”。一杯精心调制的手冲咖啡、一次SPA护理、一本包装精美的绘本,这些“小而美”的消费如同情绪急救包,用短暂的仪式感为疲惫生活按下暂停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