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消费分级,
而非消费降级”
《决策》: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消费“新蓝海”正在被激活,目前的消费市场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新趋势和新特征?
张伊娜: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列为九项重点任务之首,这几年消费市场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阶段,新的支撑能力还未完全升级,在这个阶段稳住消费市场很重要。现在消费市场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四个协同”。
第一是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协同。在中央政策文件中,把服务消费放在一个非常高的定位上,特别是在传统实物消费增长动力不足的背景下,更需要做到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的协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国际性大都市一般服务消费占到所有C端消费的60%以上,像美国纽约的服务消费已经占到了69.1%。按照国家统计局测算,北京的服务消费占比只有55%,上海的服务消费占比只有45%。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的服务消费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发展潜力。
第二是高端消费和基本品消费协同。前段时间,LV将全球唯一“巨轮”开进上海静安区,这恰恰体现了外商对中国消费市场的看好,中国依旧是高端消费品的巨大市场。同时,这几年的基本品消费非常稳健,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五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基本品消费指标都没有下跌。据测算,在“十五五”期间,中国人口规模保持稳定,基本品消费就大概率会保持稳定。
第三是国际品牌和本土品牌协同。很多年前中国人非常关注国际品牌,通过国际大牌来彰显身份特征,国际品牌的进入也为本土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随着中国消费者文化自信的提升、本土供应链的成熟以及新营销模式的兴起,一大批优秀的本土品牌崛起,不仅在国内市场与国际巨头并驾齐驱,更积极“出海”拓展全球市场。
第四是线上消费和线下消费协同。在中国,线上的各种服务已经价廉物美,一味抵制线上消费不切实际。互联网技术的日渐成熟伴随着线上消费的快速发展,所以未来消费一定是线上和线下协同发展。
劳帼龄:新消费的“新”是相对以往的“旧”而来的,用关键词来概括新消费的发展特征,第一个是“理性化”。由于近几年经济和就业形势的变化,消费群体更加谨慎和理性。消费市场呈现的更多是“消费分级”,并非“消费降级”。在满足物质体验的同时,人们也会追求精神层次的体验,而且“理性化”更侧重于消费观的转变。
第二个是“品质化”。“品质化”并不完全同高价挂钩,伴随中国制造的崛起,我们生产出了一系列高性价比的产品。站在电商的角度看,截至2025年上半年,中国线上品牌消费指数升至63.38,可以看到好品牌依旧受到欢迎,“品质消费”有巨大的消费潜力。
第三个是“服务化”。多元化的消费市场既要创造实物商品消费,更要创造服务体验类消费,尤其是精神享受文化类消费,再叠加新型数字消费,推动“生存型消费”向“改善型消费”转变,引领和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此外,新型消费还具有“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等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