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与电影的“双向奔赴”
作者 舒晓东 许盼丽
发表于 2025年8月

全球第一的影厅规模、全国第一的票房、全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上海既承载着百年影业的深厚积淀,又激荡着当代影视产业的创新活力。

这一切的背后,是上海对电影艺术的执着坚守,更是对打造“电影之城”的系统谋划与不懈探索。打造“电影之城”,上海有哪些探索?

炼好影视服务的“秘笈”

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上海有着丰富的电影历史和文化底蕴,繁华都市风貌也为无数影片提供了理想的拍摄背景,成就了许多电影作品。这背后,上海也用一系列举措,为电影创作提供全方位支持。

2014年,上海发布《关于促进上海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并率先成立上海影视摄制服务机构,推出《上海影视拍摄服务手册》,提供从前端政策咨询到后期制作协调的一条龙免费服务。据统计,一条龙免费服务的项目已经增加到135项。

十年后,2024年发布的《弘扬城市精神打造电影之城上海市电影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2024-2026)》堪称纲领性文件,从电影之城创制、产业、市场、人才等多个维度精心勾勒出电影之城的宏伟蓝图。

以2024年豆瓣评分年度最高的影片《好东西》为例,这部电影在上海取景25处,被誉为“一封写给上海的情书”。而电影成功的背后,也是上海创新服务体系、助力电影创作的一次典型尝试。

从组建服务专班、提供创作空间、协调剧组勘景,到牵头统筹各方、协同保障宣传、创新地推活动、做强特色点映、激发口碑破圈,上海全流程、全链条地深度参与其中。专业、精细、高效的服务保障,赢得了行业广泛认同,也触达到更多观众。最终,《好东西》以7.21亿元成功跻身年度国产电影票房前10强,不仅赢得了高票房和高口碑,也为上海城市形象和精神作了丰富的展示与宣推,创造了小成本电影的新奇迹。

精细高效系统化,是上海影视服务的“秘笈”。2020年8月,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与长三角首批17家影视拍摄基地,共同宣布成立“长三角影视拍摄基地合作联盟”,将规范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的上海影视服务经验向长三角地区影视产业输送。

2024年6月,联盟在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正式更名为“长三角影视摄制服务合作联盟”,成员数从17家翻番到了36家。

另外,针对中小影视企业融资难题,上海提供了诸如资金补贴、金融贷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2020年,上海推出“影视贷”专项金融产品,2024年发放贷款23亿元,利率较普通商业贷款低2个百分点。同时,设立10亿元规模的“电影产业基金”,重点投资青年导演项目,2024年扶持新人新作28部,其中《拼桌》《归去来辞》等作品票房超预期,投资回报率达300%。

本文刊登于《决策》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