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非贸易中西部第一,湖南做对了什么
作者 唐斌
发表于 2025年8月

卢旺达的干辣椒、肯尼亚的鳀鱼干、马达加斯加的羊肉,相继在湖南实现全国首次进口;肯尼亚的鲜花绽放在千家万户;南非的苹果成为百姓果盘里的常客……琳琅满目的非洲商品正跨越山海,进入中国市场。

2021至2024年,湖南对非贸易保持年均增长14.3%的快速发展势头,高出同期全国对非年均增幅5.3个百分点,贸易规模稳居中西部第一。

在开展对非经贸中,湖南做对了什么?

立足产业互补

非洲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建设阶段,在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升级、农业现代化等方面有着巨大的需求。一直以来,湖南优势产业契合非洲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需求,尤其在农业、制造业、矿产品开采与深加工等领域,合作基础深厚。

在农业合作方面,湖南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优势突出,能有效赋能非洲农业发展。例如,自20世纪90年代起,袁隆平院士在非洲培育并推广杂交水稻,有效帮助当地提高粮食产量;湖南企业以“产业赋能+技术转移”模式在科特迪瓦的农产品加工园建设腰果加工生产线,使当地产品附加值提升300%。

在制造业合作方面,湖南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新能源等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具有竞争优势,尤其以中联重科、中国中车、山河智能、湖南建工为代表的工程机械企业,推动了非洲基础设施建设,为当地带来了持续不断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在矿业合作方面,湖南先进的采矿技术和设备为非洲的矿业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湖南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技术先行、贸易跟进、资源市场拓展,促进了湖南省属企业对非矿业贸易与投资业务的开展。

总之,湖南与非洲的产业互补不仅为双方贸易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双方在更广泛的领域开展合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完善顶层设计

2018年,中非合作“八大行动”中的“实施产业促进行动”,提出“在华设立博览会”。博览会是我国首个国家级对非经贸合作平台,长期落户湖南,由湖南省政府和商务部共同举办,每两年举办一届。

自2019年以来已成功举办四届,四届博览会共推动中非双方签署合作文件共512项,涉及金额累计达647.1亿美元。

同时,建设先行区是湖南自贸试验区探索中非经贸合作新路径新机制的重要内容,旨在建设对非经贸合作模式创新区、对非经贸深度合作引领区、对非产业链合作承载区、对非经贸交流合作“会客厅”以及非洲非资源性产品集散交易中心等六大中心。

2021年9月,“在华建设先行区”被纳入中非合作“九项工程”。

本文刊登于《决策》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