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优秀的调研报告,其灵魂在于提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然而现实中,许多调研报告常常陷入问题剖析深刻、对策建议空泛的困境,沦为缺乏实践价值的“镀金件”。要对症下药,把对策提“实”,才能让对策建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怎样开出好的“药方”呢?可从针对性、创新性、可行性、操作性四个方面,对对策建议进行精准考量和把握。
命中问题的要害
针对性是对策建议的生命线,必须像精确制导武器一样,直接命中问题的要害。要体现针对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针对问题本质提对策。对策必须直接回应问题产生的根源和关键矛盾。若对策与问题脱节,再华丽的分析也只是空中楼阁。
比如,老旧小区常出现“抢车位大战”现象,其症结在于僵化的“封闭式管理”模式,仅建议“加强管理”或“增加车位供给”是隔靴搔痒。真正有效的对策必须直指管理机制本身,小区内部变“固定车位制”为“先到先停制”,破除车位私有化造成的闲置浪费;区域间推行“潮汐停车”或“共享停车”,打破行政壁垒,利用周边商业区、办公区夜间闲置车位资源。这样的对策精准针对“有车无位”与“有位无车”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方能令“抢车位大战”偃旗息鼓。
在此建议下,某市通过智慧停车平台,整合周边5个小区和3个商业体的车位资源,实现错峰共享,小区夜间停车位利用率从65%提升至92%,居民满意度大幅提高。
其次,针对主体身份提对策。必须清晰界定特定的实施主体身份及其拥有的权限、资源和能力边界。模糊主体或提出超越主体权限的建议,无异于纸上谈兵。
比如,调研发现某县存量企业改扩建意愿低、对工业投资拉动不足的问题。能建议政府下“指令”要求企业进行改扩建吗?显然不行。政府与企业是平等主体,无行政隶属关系,政府直接对企业发出“指令”、提出“要求”属越权行为。
切实可行的路径在于,精准运用政府掌握的政策和经济杠杆,如设立技改专项补贴或贷款贴息,降低企业成本;优化环评审批流程,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供精准的技术诊断和升级辅导服务,解决能力短板;搭建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拓展市场空间等。政策目标是创造有利环境,让企业看到“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明确收益预期,从而激发内生动力。
不能老调重弹
创新性要求对策建议不是老调重弹,而是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寻求突破。创新的同时,应避免两种异化倾向。
其一,“新瓶装旧酒”式的伪创新。创新的本质在于通过突破思维定势、抓住矛盾精髓,找到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价值更大的解决方案。仅仅更换概念包装、炮制新名词,而内核仍是低效过时的老办法,是典型的“伪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