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第三高地”:打造科产融合创新的全国样板
作者 朱一凡 张翼
发表于 2025年8月

创新,是安徽最鲜明的气质、最强劲的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安徽,目光始终聚焦科技创新,既有“一以贯之”的关注,又有不断深化的要求,特别是2024年10月考察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要求“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高水平建设国家实验室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效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作用”。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聚焦解决好创新链产业链“相望难相见”的“两张皮”问题,安徽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自2019年底陆续布局组建了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数据空间、环境五大研究院,作为促进“四链”深度融合、“政产学研金服用”贯通的实践载体,通过构建从底层科学突破到技术开发熟化转化、产业集成应用,从内部体制优化到平台载体搭建、外部资源汇聚的创新发展体系,目前已成长为除中国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院之外的“科创第三高地”。

安徽是如何实践的?

平台型开放型成长路径

与中国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院两大“高地”不同,五大研究院设立初衷是解决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从1到10这一关键中段的技术熟化与工程化问题,采取“既非政府机构又非传统事业单位,既非高校院所也非企业”的“四不像模式”,探索出一套特有的差异化融合发展模式,实现了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产业创新推动科技创新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

首先,“科学家+工程师”的组织架构是制胜一招。在把科研理论转化为样品的关键阶段,不仅需要科研人员,更需要工程师深度参与,才能完成相关设备的生产、调试、升级等。五大研究院最突出特色就是以“科学家+工程师”的组织架构补齐了关键短板,形成了独有优势。

其次,“高起点+特色化”的招引模式是关键一举。作为新近成立的高能级研究机构,五大研究院能够实现跨越发展、迅速壮大的秘诀,就是始终坚持“高起点摘果子”的招引标准,直接招引有科技成果在手且有转化可能性的顶级科研人才以及相关中高端工程师,省去了大量从零培养的时间、人力、物力成本。目前,已累计培育引进各类人才超1600人,其中博士以上学历占65%。背后支撑这一高标准的,正是其“特色化全栈式”的招引服务。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五种方式:

通过推动事业变创业招引。运用“分层分类”差异化思路,按照人才个性特征、专业优势、结构层次、岗位特点等,量身定制短、中、长期发展规划,精心帮助人才将科研事业转化为自我创业,开辟职业新蓝海。比如,段章领博士原在安徽大学互联网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在“无感知智能心理监护系统”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在人工智能研究院招引扶持下,创业成立合肥中聚源,成为国内第一家将人工智能赋能心理健康安全产业化的科技公司。

通过差异化补短板建团队招引。按照“五懂”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要求,有针对性地为招引对象配备工程师、企业家、产品经理或营销人员,积极引育具有敏锐市场嗅觉、既懂科研又懂市场的项目经理人或“产业PI(课题组长)”,补齐项目研发、转化、推广全生命周期中的关键短板,加速成果转化和产品应用。

通过基金引导招引。坚持将科创金融作为培育“科技之花”的源头活水,通过设立创投基金、导入社会资本等,帮助初创企业在科技寻找金融,在金融赋能科技的双向循环中,实现“知产”到“资产”的跨越。

本文刊登于《决策》2025年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