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是人工智能的“感觉器官”。随着AI时代快速到来,对智能传感器的需求日益凸显。但智能传感器行业技术门槛高、投资规模大,是少数发达地区或大城市才能“玩得动”的产业。而安徽蚌埠作为“后起之秀”,其产业崛起之路值得探究。
自2021年以来,蚌埠智能传感器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目前已聚集200余家相关企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涵盖从晶圆制造到终端应用的各个环节。“中国传感谷”成功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MEMS特色产业园区。
蚌埠智能传感器产业是如何异军突起的?
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城市,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蚌埠市就是中国三大传感器研发制造基地之一。
坐落在蚌埠的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中高端MEMS技术与产品头部企业,不仅拥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6/8英寸体硅MEMS微系统工艺平台,还自主研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4套工艺技术体系,系统解决了MEMS制造领域技术短板,先后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00余项、发明专利400余件。这让蚌埠长期以来都是国内领先的传感器技术创新策源地。
强劲的科创能力是蚌埠的先天优势,但科技成果需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推动产业与城市发展。为将技术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2021年,在安徽省支持下,蚌埠市启动建设“中国传感谷”,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集聚发展。
蚌埠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把智能传感器产业作为全市重点打造的六大产业集群之一,举全市之力推动其发展。
产业发展,规划先行。蚌埠市制定了“一谷三园多点”总体布局,在产业核心区域汇聚龙头企业与创新资源,由各园区分别承担不同功能,并在全市范围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互补、协同发展的格局。
“一谷”即中国传感谷;“三园”即MEMS核心器件产业园、科技孵化园、中央创新产业园,总占地面积2100余亩;“多点”即各县区结合实际联动发展智能传感上下游产业,形成全市统筹、县区联动、协同发力的首位产业强劲发展态势。
一流研发能力是驱动产业发展的“引擎”。蚌埠市按照“一个科研院所带动一个产业发展、一个驻蚌高校共建一个产业园区、每个企业都拥有一个核心技术支撑”的发展思路,强化与大院大所、驻蚌高校院所人才共同引育、区域协同创新、成果就地转化等体制机制。
蚌埠市政府与西安交通大学、北方微电子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建精密微纳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长三角(蚌埠)产教融合协同中心;安徽省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产业创新研究院获批成立;兰州大学与安徽希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设“磁传感联合实验室”……蚌埠围绕智能传感关键技术核心已成功申报创建创新平台39个,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6个,这些创新平台推动优质科研资源导入蚌埠,赋能传感器企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