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陷入了政治动员常态化
作者 董可馨
发表于 2025年8月

这几年,政治情绪席卷全球,狂热、疲惫与抑郁交织,是很多当代人共同的心理处境。

越来越明显的是,世界各国正在表现出一种政治动员常态化的趋势。曾经只在战争、选举或重大社会变故中出现的动员逻辑,今天正在持续渗透进人们日常的生活。公民不断被召唤、号召、表态、服从、抗争,动员穿越了传统“政治”与“非政治”的界限,成为日常的一部分。

比如,在竞争性选举国家,政治动员一般在选举前后较为集中,比如总统和议员在竞选中的公开募款、支持者集会。但特朗普带来了社交媒体动员的全新局面,使政治秀日常化。他通过社交平台将政治变成持续可见的表演,不断动员支持者表态、聚集、对抗,形成一种永不休止的政治热。在社会议题层面,LGBT、移民、巴以冲突等问题这几年不断激发公众参与、游行、声援、签名,日常消费、娱乐不仅卷入其中,而且更为活跃。

在台湾地区,7 月由支持民进党的公民团体发起了大规模的罢免运动和议会改组,最后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显示政治争夺已经更深入地渗透至社会生活之中,动员成为日常政治运作的重要手段。

在更具强人政治或威权特征的国家,政治动员则表现为国家主导的制度性动员与仪式性活动。在俄罗斯,自俄乌战争以来,国家通过组织大规模爱国主义游行、设立爱国课程、动员学生军训等方式,强化国家认同与服从意识。

在国际上,新冠疫情是一个关键转折点。在防控疫情过程中,各国采用居家令、出行凭据、疫苗接种、app 追踪、社区组织等手段,动员全民参与公共治理。这些危机动员手段在疫情后期并未完全退出,而是被转化为新的治理技术继续存在于生活之中。

另外,气候变化危机加剧背景下,“绿色政治”也是目前各国政治动员的重要形式。比如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鼓励乃至要求企业与个人参与各种环保行动,“绿色生活”不仅是道德议题,更是政治行动的延伸。政治人物或组织借助道德平台,利用人心中天然的善念,为自己集中政治资源。

政治学者施米特与阿甘本曾深入揭示现代国家的动员逻辑。施米特认为,现代主权的本质在于决定例外状态。国家在“危机”中集中权力,搁置民主程序,通过紧急状态动员社会,并将此治理方式制度化。他指出,战争、动员状态的合法化,使国家能够绕过常态制度,以“人民意志”为名行权力集中之实。

阿甘本则进一步提出“赤裸生命”的概念,指出现代国家通过制造危机(如安全、恐怖主义、疫情),剥夺个体完整的政治权利,将其还原为被治理的生物个体,并通过动员机制加以控制。国家成为例外状态的制造者与动员的发动机,动员本身成为权力运作的常态,而非临时手段。

这种治理逻辑改变了国家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也将深刻影响每个人的未来。当动员成为常态,政客必须持续激发民众的政治热情,以维持政治秩序与合法性,而被动员的民众又反过来要求政客展现出更为强硬的立场与果决的行动。政治热情在这种互动中不断放大,形成强化性的循环机制,使整个社会逐步滑向激进与对抗。

历史已经提供了足够的前车之鉴。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多个国家在高度动员的氛围中走向法西斯化,政治极化与社会动员相互催化,最终将人类推向世界大战的深渊。

因此,一个政治动员常态化的世界,并非只是政治活动的频繁化或表态机会的增多,它意味着每个人都不得不持续面对政治话语的干预、集结行为的号召,以及在表态与服从之间不断被拉扯。在这样的现实中,政治不再是少数人的游戏,而是所有人必须面对的处境。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5年1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