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永信背后,信仰的神圣性与商业化
释永信被查,引导人们回到一个远古命题:无论是点燃一炷香,还是献上丰厚祭品,信仰的实践往往绕不开一个现实环节:金钱的流动。
信徒购买供品,祭司举行仪式,以期换取神明的庇佑或恩赐。尽管它的实际交付结果,是个未知数,但这一集体性的预支回报,放在现代金融上,就叫远期合约、掉期交易,即双方约定在未来兑现某种约定。
信徒的祈祷则像信仰询价。他们并非纳头便拜,祈祷之前热衷比较不同神明的灵验口碑,最终选择最值得信赖那位下单,用香火钱换取专属的庇佑。若愿望达成了,好比标的资产价格上涨,信徒就以还愿,兑现收益;若未达成,好比标的资产价格下跌,信徒就放弃行权,仅损失权利金。
祭司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着中介的角色,搭建起人与神之间的交易通道,让祈祷变成可量化的投资。因而祭司或被看作是人类最早的金融从业者。从这个视角来看,宗教的运行方式与金融的运行方式近乎类似。宗教跨时空交易,基于信仰。金融跨时空交易,基于信用。
这听上去有些颠覆对宗教的传统认知,毕竟,它容易让人认为是在质疑宗教的道德属性,乃至遭遇辩驳:信仰的超越性怎么可能被量化?但若借助经济学的视角理解宗教,却能看到更多有趣的事情。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5年1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