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杂交水稻,为何印上非洲国家货币
作者 肖郎平
发表于 2025年8月
2025年5月8日,布隆迪布琼布拉郊区,一名妇女背着婴儿站在稻田上

“袁老师,您的种子在冈比亚生根了。” 今年6 月,来自冈比亚的农场主穆萨·达博飞越1.2 万公里,站在细雨中的袁隆平墓前深情告白,墓碑上刻着“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穆萨眼含热泪,双手捧着杂交稻米说:“老师,您看,这是我们农场今年的新米。”

因为袁隆平,因为中国,许多非洲国家的人民,开始不再挨饿。

2021 年5 月22 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举世痛悼”,这不是格式话语,而是真实写照,对袁隆平的悼念不分国界也不分东西方意识形态的任何群体。

澳洲新闻网评论称:“90 多岁高龄,按说是一个寿终正寝的年龄,人们仍对他的逝世这么惋惜,这么悲痛,是因为我们这个世界太需要像他这样的伟人。只要饥饿在威胁着世界一天,他就是我们人类最需要的人。”

斯人已去,但他的事业仍在全世界扩展,造福更多的人类。中国杂交水稻依然在大半个地球蓬勃生长,并且,种植版图还在继续扩张,产量还在继续提升。

“想都不敢想的事”

冈比亚是一个西非国家,当地人以大米为主食,由于缺乏优质种子和先进种植技术,八成以上大米依赖进口。

2019 年,从美国返乡创业的穆萨,发现自己的农场深陷困境。整个冈比亚没有一台水稻收割机,正逢雨季,农民泡在半人深的水里割稻子,再用油桶摔打脱粒,不少稻谷泡在水里发了芽,收成低得可怜。

这时,穆萨遇到中国专家团队,引入先进的杂交水稻技术、机械化种植模式和科学的管理方法。黄智等专家教他们平整土地、兴修水利,改变以往靠潮汐灌溉的方式。穆萨很快把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100 公顷,一季稻变成双季稻,产量从当地平均每公顷2—3 吨跃升到7 吨。穆萨的农场成为冈比亚首个全机械化示范农场。“机器收割、机器插秧,在我父亲那一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用潮汐灌溉是西非地区黑人民族的传统方法。英国历史学家莉齐·克林汉姆在《饥饿帝国》一书中曾提到,西非地区一直到17 世纪还沿着海岸线种植水稻,这一习惯后来随着黑人传播到美国。然而,水稻种植依赖密集的劳动力投入,掠夺黑人为奴隶的行为,导致水稻在西非本土消失。

斗转星移。和掠夺黑人奴隶迥然相异,中国专家带着帮助非洲人民发展的愿望,手把手教给了他们杂交稻以及蔬菜等种植技术。

2024 年,穆萨托人带了大米到袁隆平坟墓前献祭,今年则亲手献上了一袋大米。

穆萨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2023年6 月28 日,联合国粮农组织驻马达加斯加代表处项目代表助理菲利贝尔受本国农民委托,带一碗杂交大米纪念袁隆平。此前,马达加斯加的常规稻平均产量2.5 吨每公顷,而杂交水稻平均产量达到7.5 吨每公顷。

马达加斯加是非洲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最大产量也最高的国家,平均单产比当地品种高出1 倍以上。马达加斯加人以大米为主食,水稻种植历史颇为悠久,但产量低下,无法完全满足需求,不得不长期进口大米达每年20 万吨到40 万吨之间。

马达加斯加被称为“最没有非洲特征”的非洲国家。研究表明,马达加斯加岛民祖先来自距离非洲 6000 公里以外的印度尼西亚,经印度乘船来到非洲东部。

自2007 年始,中国与马达加斯加开展杂交水稻技术合作,20 多位农业专家走遍潮湿的热带雨林、干旱的热带高原、灼热的热带草原,为马达加斯加寻找最合适的种子。中国专家带了80多个杂交稻品种,经过5 年反复比较试验,遴选出最适合的3 个品种。目前,有5 个杂交稻品种经过了马达加斯加国家审订。

2017 年夏天,马达加斯加官员来长沙拜见袁隆平院士时说:“中国的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人民已基本摆脱饥饿。为了感谢您,马达加斯加特意选水稻作新版货币图案。”

穆萨这一次来到中国,在长沙隆平水稻博物馆看到了印着杂交水稻的马达加斯加纸币,面值最大的2 万阿里亚里。他从口袋里取出一张印着杂交稻的纸币送给了博物馆,“在我们国家,也一样。这是我们冈比亚面值最大的纸币,200 达拉西”。

福泽天下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并且最擅长精细耕作的国家,水稻及其种植技术先传播到近邻的东南亚再输出到非洲等地。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5年1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