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31日,特朗普签署总统行政令,公布对69个贸易伙伴的关税税率。
4月2日“解放日”宣布的“对等关税”,在经历几次推迟后,除了个别例外,没有再推迟了。自此,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棋局已变得比较清晰:通过高强度施压的办法,先逼迫几个谈判对象达成协议,为关税武器做火力试探,得手后其他的就直接宣布税率,从而大幅提升美国的关税税率,同时服务于其地缘政治目的。
但是,魔鬼藏于细节。特朗普的官宣,既不可能是美国与贸易伙伴关系的终局,更不可能成为美国掌控世界经济的注脚。
就美国自身而言,正如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文章所称,“过去几个月,美国及全球经济大体承受住了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冲击。但如果税率继续攀升,这种韧性恐难持续,尤其当美国进口商消化完为规避关税而提前囤积的库存商品后,真实冲击将逐步显现”。
“催产”协议
“与美国的谈判如同穿越迷宫,最终却回到原点。”这是负责与美国谈贸易协议的印度尼西亚经济统筹部长艾尔朗加·哈尔塔托,在与美方谈判间隙对媒体说的一句话。从国际媒体对贸易谈判的追踪报道可以看出,哈尔塔托这句个人感受的表达,很可能也是不少与美国谈判的国家的集体感受。“穿越迷宫”意味着对谈判过程、节奏毫无掌控,而“重回原点”显然是指谈与不谈效果不明显,结果依然是高关税。
8月1日是特朗普设定的征收“对等关税”的最后期限。在这一天前,美国官宣了几份贸易协议,营造出了“美国在赢”的效果。但即便是绕迷宫,真相也藏不住。截至8月1日,如果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的宣布为标准,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的国家分别是英国、越南、印尼、菲律宾、日本、欧盟和韩国。如果以白宫网站公布协议文本为标准,则只有英国、印尼、日本和欧盟。无论是哪个标准,都与特朗普4月9日声称的将达成“数十份协议”,相去甚远。
除了数量,还有“质量”。如果白宫网站公布的文本能称为贸易协议,那么特朗普政府无疑是在“重新定义”何为贸易协议、何为贸易谈判。以特朗普第一任期内谈成的“美墨加协议”为参照,就能看出差异。从2017年8月启动谈判到2018年11月三国领导人签署协议文本,历时一年零三个月,经历了20多轮的谈判。最终的协议文本总共有34章,内文近1300页,而且还不包括附属文件。
从协议文本和架构上看,“美墨加协议”属于传统的国家间贸易协议,一年零三个月谈成绝对算得上是高效率。因为国际贸易谈判本质上是比较复杂的政府间行为,涉及关税税率、市场准入、原产地规则、豁免条款、争端解决等一系列需要反复磋商、来回博弈的事项。但白宫公布的那几份贸易协议,基本都是3个月“速成”,文本内容介于2至5页之间。传统认知里的贸易协议中那些核心要素和条款,几乎都不存在。
4月9日,也就是4月2日宣布的“对等关税”生效的那一天,特朗普按下暂停键,把征收时间推迟到7月9日。当时他的解释是,之所以给予90天的宽限期,是因为有超过75个国家表现出谈判意愿。但在临近7月9日的7月7日,特朗普再次把征收时间推迟到8月1日。两度推迟的原因,表面上看是给对方宽限,其实也是在给自己找台阶。因为截至7月7日,特朗普并没有签协议签到手软,仅“收获”了与英国的贸易协议。
虽然英国也宣布达成协议,但截至8月1日,英国政府网站并没有公布协议的详细内容。这种“宣布但不公布”的模式,被后来的印尼、菲律宾和日本复制。唯一在官宣当天公布了协议文本的欧盟,在欧盟委员会官网发布的“解释说明”的末尾有这么一句:“2025年7月27日达成的政治协议不具备法律约束力。

